-视点故事
城市孤独老人速写 老人寂寞生活找不到人交流
7年前,杭州京都苑社区孙凤的老伴在一次家庭聚会中突发心脏病离开了人世。随后几年中,由于孙凤的6个儿女之间的一些误会争吵,使得孙凤的三女儿和大儿子迁怒于母亲,从此不愿再踏进母亲的家门。
虽然大儿子和自己住在同一个社区里,7年来却没有踏进过母亲的家门一步,今年已经81岁的孙凤告诉记者,有时候她会刻意到楼下散散步,就是为了看看能不能遇见儿子。她说:“这孩子工作忙,也不知现在身体如何。”
87岁的张根生老人住在流水西苑的一套40平米的房子里。他每天早上总是5点30就准时起床,起床以后就在楼下的公园里活动活动身体。由于张根生老人的子女也都到了退休的年纪,张根生并不想他们为了照顾自己跑来跑去。“他们也是一大家子人,希望他们把自己的事料理好就行。我不愿意多给他们添麻烦。”
当然,为了打发寂寞时光,老人两年前去花鸟市场买了一只鹩哥回家,希望鹩哥能够跟他说说话。但是,老人日常的生活实在是没有几分热闹和生气,鹩哥买回家两年多了,一句话也说不了。张根生老人说起这件事就有点遗憾:“别人家的鹩哥一逗就开口,我养的鹩哥就是不说话。”老人说到这里,用很小的声音喃喃了一句:“也怪我,平时的话太少了。”
-视点访谈
走适合自身的养老之路
随着社会转型加快,代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空巢以及独居老人更多的面临居家养老的问题。对于这些老人,我们应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而老人又该怎样积极面对生活,选择属于自己的一条养老之路呢?
为此,记者来到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询问了该院院长、心理学家赵国秋。
记者:城市独生子女,怎样跟父母做到沟通呢?
赵国秋:而今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子女离家的时间越来越早,比过去提前了五六年。现在很多老人和子女不愿住在一起。由于工作压力,子女也没有精力和时间照顾父母。老人退休后,脱离了工作和工作环境,心理会产生变化。这时候老人最需要子女照顾,给他们温暖和心理支持。
在社会关系中,子女应当和父母沟通,应当抽时间常回家看看,适当的时候可以跟父母说说自己工作上的快乐与不顺。让父母参与到自己的生活中来。子女们要充分地认识到空巢老人在生理上可能遭遇的危机,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够有的放矢地为父母的身体健康做一些实事。
记者:对于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空巢”社会不可避免要来临。老人应该如何选择养老方式?
赵国秋:有些家庭对空巢心理准备不足,不愿面对。事实上只有积极正视,才能有办法。老年人应当多读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充分调节自己的情绪,乐观对待生活。其次老人要重燃激情,找回感觉。多和年轻人接触,不断学习,不能和社会脱节。
目前有一些社区开展低龄志愿者为空巢老人提供“话聊”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可以让老人的心情得到舒缓,减少心理疾病。老人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养老方式。
记者:对新兴的养老模式怎么看,是否符合老人养老心理,今后应当怎样发展?
赵国秋:中国社会养老不仅需要政府投入,更需要用市场手段来调动大量的社会资源。
新型养老模式是老人在社会养老中的一种突破,但更多的模式应当由政府适当引导。比如说在有条件的农村可以有目的地选择一批试点,以村集体出面,根据村庄规划,利用现有的宅基地,统一新建或改建一批价廉物美、具有农居特色的“公寓”,租给城里老人,这样既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会带动农村服务业发展。同时应建设农村配套设施,改善交通、医疗条件,提供老年人娱乐、社交的活动场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