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走进上南庄村,就听见远处飘来一阵锣鼓声、唢呐声……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在耳边响起。循着声音走去,原来是一群村民在表演吹打乐。
吹打乐吹成“金名片”
村支书周良兴介绍,吹打乐已成了当地的一张“金名片”,去年还入选了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呢。这支吹打乐队由25名村民组成,其中4名妇女抬2面锣,每面锣重28斤左右。
现在村民们已会60多支曲子,除了村里红白事,其他村也都会邀请他们去表演。杭州第七届艺术节、东阳横店的中国第2届农民旅游节、绍兴黄酒节等等,都有他们的身影。每演出一场,一人大概可赚50元出场费。村支书透露,每年每个成员有1.5万元左右的收入呢。
领队曾经是不良少年
吹打乐的领队是27岁的鼓手益可,他从19岁开始学敲鼓。19岁前,按他的话说,就是没事可做,常打架。1999年,村里准备组织一支吹打乐队。益可的爸爸找到村支书,“帮我给儿子安排一点事做吧,否则人要野掉的。”“我很怕村支书,不得不学起敲鼓。”当时连简谱都不懂的他,学着学着,竟喜欢上了这项乐器,而他爸爸也进了乐队。
益可每天坚持练三四个小时。“领队都有一个手势,告诉队员要演什么曲子,比如高举手臂,左手食指向上竖起,就是《嵊州调》;左手食指横着,就是《新年欢》。我们现在会60多支曲子,也就是说有60多个手势。”益可很自豪地告诉记者,这些手势不会搞混。
单独找老师开小灶
村民永强今年49岁,在乐队中吹唢呐。乐队刚成立时,村支书让他参加,他拒绝了。后来无意中看到乐队在表演,“听听蛮有味道的,特别是干活累了时,就想学了。”
“我平时只干农活,没学过简谱。别人学两三天就会了,我就要学一个星期,当时心里那个急呀!”永强于是单独找老师开小灶。每天5时起床,练一个小时唢呐,然后干农活。中午回来再练1个小时,晚饭后练2个小时。“我们邻居都很好的,还会鼓励我,告诉我又进步了。”永强腼腆地说。“家里人也很支持,孩子都在学校把作业做完才回家的。”
●乡村博客
上南庄村位于嵊州市长乐镇西部,临近涌金高速。全村人口558人,220余户,人均收入8000余元。村民们不满足于“看一看”,而更希望“唱一唱、跳一跳”,于是,村里组建了篮球队、木兰表演队、民乐吹打队和越剧演唱队等多支队伍。
除了农民吹打乐,位于越剧之乡的上南庄村,自然也是人人都会唱越剧。村里有一大批越剧爱好者,成立了专门的越剧表演队,每星期定时进行越剧卡拉OK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