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思路来自于调查研究、摸实情
-----农村社区化管理新课题
2007年3月22日晴
从昨天开始,我来到蛟川街道棉丰村蹲点调研。两天来,我已连续召开了四个座谈会,虽然今天晚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座谈会开得很晚了,但农民群众对当前农村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强烈呼声仍在耳边回响。座谈调研中的问题让我深思着,像棉丰村这样的近郊农村需要探索农村新型管理服务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服务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
根据座谈调研,我了解了棉丰村的现状情况有三个方面特点:
一是农居混杂,亦农、亦工、亦商。该村现有耕地1409亩,农民户籍人口1505人,居住在本村的炼化等企业职工的城镇居民户籍人口800人,其中有些家庭中既有农业户口又有非农户口。
二是外来务工人员数量飙增。该村已登记常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7973人,加上部分未登记的流动人口,居住在村域范围内的外来务工人员总量超过1万人,是本村村民的6倍之多,他们来自于安徽、河南、山东、湖北、湖南、四川等省份,也有来自于省内有关县、市、区,甚至有的居住在村时间长达18年以上,有的在所在地购房并作长期居住打算,成为名副其实的属地居民。
三是村域范围内有诸多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经营户。由于棉丰村是国有特大型企业炼化公司的所在地,形成了较为发达的二、三产业,该村区域内有国有集体及民营工商企业32家,有银行、工商所、小学等管理服务单位9家,有个体工商经营户350家。
上述三方面情况是近郊农村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特点,如此多元的社会管理服务对象已突破了农村村民的范围;如此众多的村域内的社会组织数量超越了村级组织的管理服务能力;如此复杂的社会管理局面使村级组织的管理服务功能难以适应。因此,当前的近郊农村已经不是原来传统意义上的由单一村民组成的生产生活共同体,而成为一种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由不同从业结构、不同身份、来自不同地区人员组成的多元化生产生活共同体,是现代农村新型社区。
这样复杂的农村社会环境,难怪在四个座谈会中,话题最多、议论最集中的是希望党委、政府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村环境卫生、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农村社会治安、农村就业保障和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子女就学等问题。这些意见和呼声,都是我们领导干部坐在办公室里难以直接感受到的,使自己增强了一种责任和使命,去认真探索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确实受益匪浅。
我静下心来思考着:这种“半城市化的农村新型社区,可以借鉴城市社区的管理服务方式,在农村实行社区化管理的新体制和新机制,达到加强农村社区管理的目的。
情况越求越实,思路越理越清,下一步我将进一步走访座谈,听取村民群众意见,并与村、街道、区有关部门深入研讨,统一认识,拟订方案,搞好试点,为全区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探索一条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