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26日消息 本报视点新闻日前刊发了《26位建德热心人首次当代理家长》之后,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关注。很多已为人父母的读者通过电话形式与本报记者交流。更让我们欣慰的是,心理教育方面的专家愿意放弃休息时间,去建德和代理家长交流,并给他们提供建议和指导。
孩子想给家长送点冬笋表谢意
结对家长称“别过来了,钱会寄过去的”
去年,外地有一个留守儿童与一个宁波家庭结了对。刚开始,结对的夫妻带着自己的孩子,开车来到孩子的家里,热热闹闹地和孩子玩了一天,临走前,留给孩子几百元钱。当时,这个孩子非常开心。但此后,他们再也没有来看过这个孩子。今年放寒假前,学校里一些结对的孩子被邀请到宁波做客,这个孩子知道后,就找到了校长说: “我想去宁波看看好心的叔叔阿姨,我要带点山里的冬笋去感谢他们。”可当校长电话联系时,这位阿姨却一再推辞: “我们都很忙的,他就不用来了,结对的钱,我会寄过去的。”孩子听了后一脸失落,整整一天都没有说话。
这样的例子很典型,有几位来电话的家长都提到,希望这些代理妈妈能给留守儿童长期的关怀,点点滴滴孩子都会记得。做这件事需要持久的耐力。热情一过就淡然退出肯定会伤害孩子。
和留守儿童接触要讲究方法和技巧
“刚开始和孩子接触时,不要太多考虑你能给孩子带来多少好处,而是怎么样让孩子喜欢上你。”浙江成长教育心理研究所所长、杭州市青少年热线顾问吴锦良教授说,“代理家长要真心去接纳他、喜欢他,培养自己对孩子的爱心,这是前提。”
吴教授特别强调要跟孩子有亲密、频繁的接触,“不能间断”。这样能让孩子消除距离感,并且对“新家长”产生好感并有所期待。“此外,不能对孩子要求太多,不要试图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吴教授指出,孩子没洗澡、衣服脏了,不能强迫他,这样会让孩子拘谨,不愿把真实的自我展现出来。
“家长还要富有童心,要细心观察孩子的爱好、兴趣,这样才能正确表达你对孩子的爱。”吴教授表示,“虽然以上的方法貌似很迁就孩子,但是孩子的心门却在慢慢打开,从而接受这个‘家长’。当孩子很在乎‘家长’时,他也会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并主动改掉。家长需要付出细心、爱心和童心。”吴教授这样总结。
有人想和代理家长结对子
毕彩忠曾参加浙江首批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培训,不久前刚考完结业考试。他说,他和他的同学都传阅了本报的报道。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学到了很多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我本人也在做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课题,希望我学到东西可以帮助这些孩子和家长。”
“我做过老师,其实,老师最主要的工作是教书,孩子教育方面父母的作用应该超过老师。”毕彩忠说,留守儿童由于在缺乏正常的家庭环境里成长,心理成熟度跟不上生理的成长速度。
“如果代理家长需要我和我的同学提供帮助,我们非常愿意。我们也可以和代理家长结对!”毕彩忠诚恳地表示,这代表了培训班里不少学员的心愿。
杭州教育专家将赴建德与代理家长交流
鉴于建德代理家长很需要指导和培训,杭州青少年热线资深咨询师杨迪、毕彩忠等人欣然接受了本报和建德航头镇妇联的邀请,于本周末前往建德,与代理家长们座谈,为他们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