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总产值一年翻一番 “文博会”功不可没
代表人物:常有才
人物简介:2005年4月,山东省日照三信印务有限公司在义乌成立分公司,东北人常有才南下义乌,担当总经理一职。相对于市场硬件设施的完善,常有才更看重义乌提供给商家发展的软环境。分公司第一年创造的经济总产值约700万元,第二年,这一数字翻了一番。实现这一质的飞跃,义乌“文博会”功不可没。
关键词:软环境、文博会。
常有才打理的公司除了印刷业务外,还生产高档笔记本。“总公司之所以选择把分公司开到义乌,是因为这座小城市容纳了大市场,我们开发的高档笔记本,需要饰品、小配件等辅助原料,在义乌,‘不怕买不到,只怕想不到’,而其他城市却没有这个条件。”常有才说。
这位分公司总经理对义乌的见解,在官方统计数字中有据可依。
在持续20多年“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指导下,义乌通过大力培育小商品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地域经济吸引力。到目前为止,义乌这座小城市已经拥有5万多个商位、20余万从业人员、汇集了34个行业1502个大类32万种商品,成为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费品流通中心、展示中心和中国重要的商品出口基地。
“不怕买不到,只怕想不到”,这一市场美誉度一直为义乌政府津津乐道,而眼下,一个外来创业者对这句话的重新诠释和解读,让人再次感受到了义乌的独特魅力。
“文博会给了我们一个凸显自我的机会。”常有才说。首届文博会,分公司作为参展商加入其中。尽管会上当场签单的项目不多,但会后的订单却源源不断。
“文博会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高达1000万元,如果没有文博会的推动,1000万需要花费半年时间的努力。”常有才说,今年的第二届“文博会”,分公司早早地报了名,并对展位进行了简单装修,希望能同比去年增加50%的收益。
今年的文博会
将更加突出交易优势
事实上,除了常有才,Steven和张海忠也是首届“文博会”的参与者。而今年,这三人将再次相会在义乌“文博会”上。
有人这样评价义乌“文博会”——因文化产业应运而生,同时又催化了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的确,“文博会”的创办依赖于一个基础——义乌文化产业的蓬勃兴起。目前,义乌拥有文化生产和经营单位10000余家、从业人员30万余名。其中文教体育用品、框画工艺品、年画挂历、印刷包装、制笔五大类文化产业优势明显,占据主导地位。五大类主体产业年生产销售额占全市文化产业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中年画挂历的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了70%以上。
与此同时,“文博会”的成功举办,也进一步促进了义乌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据了解,去年首届义乌“文博会”就吸引了102个国家和地区的3112名外商,参加展会人数超过5万,成交额13.6亿元,其中外贸成交额7.36亿元,占成交总额的54.1%,成为目前国内文体行业唯一外贸主导型展会。
相对于去年的“义乌文化产业博览会”,今年的“文博会”特意更名为“2007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看似只是字面上的细小变化,事实上却蕴涵深意——旨在突出文博会的产品属性和经贸实效,发挥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优势,与国内众多的“文博会”错位发展,形成全新的经贸定位。彰显了政府进一步做大做强义乌文化产业、提升产品交易优势的决心。
从官方公布的数据看,2007文博会的577家参展企业中,商品交易类展位占80%,而去年这一数字只有60%。
如果说,以前对义乌的评价只是“一座商机无限的商贸城市”。
那么如今,还需要追加一句:义乌也是一座文化产业繁荣发达的文化大市。
如果说,以前对义乌商贸繁荣程度的生动数字比喻是:一个人每天利用8小时工作时间走访义乌市场,假使每个商铺门口站3分钟,走遍义乌所有的商铺则需要一年。
那么如今,可以再看看另一数字显现的义乌文化产业的兴盛程度:世界上5支笔中有4支是中国制造的,而中国造的笔中又有70%的零部件由义乌制笔企业生产。美国80%的圣诞礼品来自中国,而中国80%的圣诞礼品出自义乌。
精明的义乌人并不常常把文化挂在嘴边,但他们绝对熟谙文化与生意间的精髓。
文化产业品牌,俨然已成为义乌正在竭力追求的另一张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