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03日讯
杭州越剧院36岁的范派小生徐铭静静地坐在杭州红星剧院后台的椅子上。开演之前,化妆、穿上戏服,昨晚仿佛与以往没什么两样。可她的内心却并不平静,这个夜晚,意义非凡——由她个人参股投资的越剧《一缕麻》在杭州公演之后,就收回成本了。接下来,这出戏将进入“赚钱”的幸福行程。
徐铭,不是昨晚惟一一个高兴的人,这出戏的另外两个投资方上海天蟾艺术有限公司的和杭州越剧院也很高兴,三者各出10万元新排的《一缕麻》,在杭州连演两场后,加上今年3月份在上海的公演,票房已达30万元,收回成本,略有盈利。
一出投入成本不算太高的戏,为什么能有那么好的票房?还是让观众来发言吧。
昨晚,红星剧院提前整整45分钟开始检票,因为几十位住在杭州三堡的戏迷包了两辆大巴,提早赶到了剧场。当大幕准时拉开,剧院内近千个座位几乎全满。徐铭以她独有的喜剧天赋,演活了善良的“呆大”荣鹏程。两个小时零5分钟的戏,观众整整笑了两个小时,评价还出奇一致:“这个戏很发靥,相当好看。”
这出充满喜剧色彩的戏,早在1962年前由徐铭的老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范瑞娟主演,并成为范派代表作之一。
显然,“戏好看”是关键。在很多戏剧表演团体用“大制作”来强化视觉效果时,徐铭版的《一缕麻》让戏剧回归了本性:用浅白的语言,来讲一个好看的故事。
其实,个人投资越剧,徐铭并非第一人,在上海越剧院,《梅龙镇》、《蝴蝶梦》等剧的主演都曾参与投资,但因为各种原因没能盈利,这也让“个人投资排越剧新戏走市场”的模式走入低谷。徐铭本人也曾在1999年参与投排越剧《曲江风月》,结果5万元全打了水漂。这一回的《一缕麻》,她赢了。
徐铭赢在富有其个人风格的表演上,赢在小制作和科学的商业运作上。
上海天蟾艺术有限公司的许霈林告诉记者,这出戏,何时进上海,何时到杭州,何时到宁波,三家投资者一起做了周密的安排和策划。今年,《一缕麻》还将继续到上海演出,而他已经想到“上海的戏剧记者一定会奇怪:为什么这个小制作的越剧能三进上海滩?”他对记者说,你看,这是不是卖点啊?
当然最大的赢家是越剧。昨晚,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戏剧理论家刘厚生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认为:“个人参与投资越剧是一件大好事,如果能赚钱又能推出名角就更好了。这意味着,越剧发展又多了一条探索之路,这样的成功模式显示,越剧除了艺术创新,也可以在经营管理方式上朝多方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