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民工年龄在30岁以内、近半民工拥有专业技术等级证书,48%民工想在城市扎根……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历时半年多,对浙江省七市十县(区、市)的劳动力市场和百余家企业、2000余名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捧出了这份《浙江民工调查报告》。
这次调研采取现场填写、现场回收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100份,回收2100份,获得有效问卷1915份。据悉,这是我省首次对农民工进行的大规模、系统性调研。
课题组从九大方面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包括我省农民工的基本结构、求职与就业情况、农民工技能培训情况、流动特征、收入和消费情况、劳动时间和加班工资支付、参保情况、生活情况、劳动保护等。
根据调研报告,结合记者的小范围调查,我们试图为读者勾勒出浙江农民工的现状。
四成家庭,孩子留在农村
我省有46.39%的农民工未婚,52.54%的农民工已婚,还有1.07%的农民工离异。与国家相关数据比较,我省未婚农民工的比重较高。课题组有关负责人分析,这一数据说明我省许多农民工的婚姻开始不受农村传统观念“早结婚”的影响。
在已婚的农民工中,有19.87%的人只有一人在城里打工;全家都搬到城里的占28.79%;43.3%的人夫妻在城里,孩子在老家,“留守儿童”现象比较普遍。
调查样本:江西人汤金忠夫妇
在城西一家建筑工地,丈夫汤金忠和妻子吴凤一个当搬运工,一个给大伙烧菜。每当空下来的时候,夫妇俩都会想起老家才6岁的儿子“宝宝”。“‘宝宝’很活泼呢,一点也不怕生,别人一笑他也会跟着笑,但就是喜欢成天围着别人要吃的。”只有说起儿子的时候,吴凤的脸上才会浮现出难得的笑容。她告诉记者,当时打算出来打工时,孩子还不足4岁,那时老公催着她趁着过年早点出来,她怎么也不忍心,坚持给孩子过完4岁生日,把孩子交给奶奶后才走。
她找的第一份工作是给人做保姆,刚来的那段时间,她常常因为想“宝宝”而走神,被东家给炒掉了。大概过了半年多,开始稳定下来后,她才渐渐把重心转移到工作中。吴凤跟记者说这些时,汤金忠在一旁插话说:“家里请人写了一封信过来,还有一张儿子的照片,她捧着照片看了整整一晚上,现在,还把照片随身带着呢。”“你还不是一样,经常问我借照片看?”妻子反驳。
浓浓的思念,夫妻俩选择用加倍的工作来冲淡。“想归想,但首先是事情要做好,多赚点钱。”汤金忠说,天底下哪里有父母不愿意跟孩子在一起的呢,出来打工也是逼不得已。在老家那边,两个人都没什么工作,靠农村里的一点田地,根本养不活一家人,想给孩子买好点的奶粉都捉襟见肘。想想两个人都还年轻,于是只好忍痛丢下孩子,出来闯荡。
现在,夫妻俩一个月的收入有2000多元,吃住在工地,大部分的钱都存起来了,他们到杭州2年来已经存了3万多元,这些钱都是给“宝宝”留着的。夫妇俩说,在他们身边有不少类似的打工夫妇,有的甚至孩子刚生下,父母就跑出来了。虽然情况各不一样,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目的,多赚钱,让孩子能过得好点,多读点书,有好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