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16日讯
昨日14:32金国荣来电:我是河坊街钱塘人家饭店的老板,河坊街每天晚上都有人打更的,这个更夫是我个人出钱聘请的,300元一个月,已经五年了。今天我打电话来,是想告诉你们,我租的房子下个月要到期了,目前看来,饭店是开不下去了。本来走了也就走了,但这个打更怎么办?伤脑筋啊。
“笃——笃——笃!咣——!平安无事喽——!”入夜,万籁俱寂。昏暗的小巷里突然传来几记更声。夜色朦胧处,一个更夫由远而近,走到灯下,打了个哈欠,伸了伸腰,继续向前走……
这是钱塘人家老板老金对更夫的童年记忆。
老金,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家住江城路。上个世纪90年代,在四季青摆摊卖衣服。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一个平头百姓,杭州人喜欢的东西,我都喜欢。”
2001年夏天某夜,平头百姓老金到吴山广场轧闹猛,看露天电影。电影散场后,意犹未尽,他决定去附近的河坊街“荡荡”。“那个时候,河坊街整治接近尾声,就地面
还没铺好,电视报纸一天到晚有它的消息……”
每晚7点更声响起
“不怕你说我酸。看了后,触动很大,这可是杭州的根啊,尽管大多数建筑是仿古的,但历史氛围非常浓郁。杭州能有这么一块展示老祖宗、本民族历史的地方,作为杭州人,我感到自豪,所以很想参与进来。”
琢磨了几天后,老金向河坊街管委会申请了三个摊位,同时提出是否可以引进更夫。管委会的人听后说:“想法很好,但更夫你自己去找,工钱你来解决。”
虽然要自己掏钱,老金还是很高兴。自己动手,用毛竹加工了一个更,又租来了锣和更夫服装。
找更夫花了点工夫。最后在大井巷一家厂里找到了老徐和老杨:两人都是五六十岁,外地人,形象一般,特别是老杨,整天睡眼惺忪,永远睡不醒的样子,“就是我印象中的更夫形象”。老金说。
“2001年10月16日,河坊街开街前一晚,我们试着在河坊街上打更,那场面真是相当壮观,更夫在前面走,后面跟着一大帮人。热闹啊。”老金对那天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
从那天开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晚上7、8、9、10四个整点,更声准时在河坊街上响起,每次绕河坊街一圈,历时半小时。即使是2003年闹非典的时候,更声也没停过(详见快报2003年5月30日第7版《河坊街上的更声还能响多久》,及2003年5月31日第3版《河坊街更声会继续回荡》)。
“有时生意做累了,坐在楼上,开着窗,听着下面传来的打更声,心里一下变得宁静,身体也仿佛轻松了很多。”老金说。
但这样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6月6日,老金所租房子合同到期,他的饭店也将关门。
“我的想法是:我在,更声在。就像战士,人在,阵地在。现在,我不在了,打更的事,我也管不了了。”
更声还能响多久
老金不再在河坊街开饭店的消息,很多商户都已知道,而且也知道了更声将从河坊街消失的消息。
摆工艺品摊的江先生说,他来河坊街两年了,已经习惯了有更声的日子:老杨现在就像是河坊街上的闹钟一样,看到他打着哈欠第4次从街上走过,大家知道,该收摊了。“游客看到打更的,都很好奇的,围着拍照什么的。有更声在,河坊街的笑声会多一点。”王先生说。
胡大伯在河坊街开茶叶店已经五年了,是现存不多的河坊街第一批商户之一。对河坊街可能不再有更声,胡大伯倒觉得无所谓。“做生意,靠的是质优、价廉、服务好。有没有更声,对于我们做生意的人,没什么影响。”
听说,河坊街晚上有打更的,来自福建宁德的游客马先生夫妇很好奇。“以前看武侠小说,里面经常有关于更夫的描写,就是没见过真人。应该蛮有意思的。”
江苏常熟的游客来小姐则说,河坊街有没有更夫,对她来说,关系不大。“现在国内很多历史街区、古镇,也都设有更夫,这里有或没有,不会影响我的出行和游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