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突如其来,如何从容应对?应急之于社会,安国利民不可或缺;基层之于应急,第一防线,重中之重。国务院刚刚召开的全国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座谈会提出“立足基层,夯实基础”,可谓切中要害。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扎实,坚如磐石。对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突发公共事件,基层既是绝大多数突发事件的第一现场,也是预防、发现和处置的第一道关口、第一个环节。在我国应急管理工作中,基层分量日重,任务日重。
从国情来看,我国基层应急工作进展不平衡,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基层政府未从大局统筹考虑,在预案体系、队伍装备、应急设施、公共安全意识等方面差距很大;农村应急管理问题突出,一些边远乡村“条上够不着,块上管不到”,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许多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自身管理忽视了应急,难以有效应对危机;城市大量“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流动就业人口增加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带来许多新课题。
古语云:欲流之远,必先浚其源;欲树之高,必先固其根。抓基层,才能强根固本;抓基层,就是抓大事、抓全局。应当说,基层面临的危机,往往复杂多变、直接尖锐、不容回避,这对应急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牢牢把握应急管理工作的主动权,才能直面危机、自如应对,把基层建成“铜墙铁壁”。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人民群众,广大人民群众是战胜危机的主力军。日常生活,群众安全意识强,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危机初现,最早发现预兆和苗头性信息的,往往也是普通群众;面对危险,涉险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强,损失就会降到最小。应急管理,是一项为了群众,也必须紧紧依靠群众才能做好的工作。
“铜墙铁壁”,来自责任意识。应急不是政府“包打天下”,而是各方拧成一股绳。政府有政府的责任、单位有单位的责任、群众有群众的责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基层政府、组织和企事业单位,是抓好基层应急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在应急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要勇担责任、认真履职,加强基层应急工作,提高基层应急能力,把应急工作落到实处。为了切实加强对应急工作的领导,要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责任到人、责任到事,建立科学有效的奖惩机制。
“铜墙铁壁”,功夫在平时,功夫在预防。应急,不是危机来了,才开始想办法、找对策;而要主动出击,预防在前、预案在先,从源头加强管理,把力气花在日常,常态管理与非常态管理有机结合。
“铜墙铁壁”,需要工作创新。应急管理是一项新事业、一门新学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既要善于运用法律、行政手段,也要善于运用经济手段,特别要注重发挥利益机制,变外在强制为内在驱动。沿海一些地方对因台风而被转移的群众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上海对举报公共安全隐患的市民给予适当奖励等措施,效果很好,可供借鉴。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急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布局。立足基层、夯实基础,预防为主、减少危害,危机时刻、及时救助,社会动员、全民参与,有了基层应急的“铜墙铁壁”,我们的社会必将更安全、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