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纵深
婚姻咨询公司的出现,对解决现代人的婚姻问题到底能不能带来实际效果?记者就此打开“婚姻医院”的问号。
一问:结婚离婚,与你何干?
市民刘先生,28岁,未婚。他认为婚姻是两个人的事,出了问题应当两个人坐下来好好谈一谈才是。为什么要别人知道自己家里的事?家丑不可外扬嘛。
浙江大学社会学教授冯钢也与刘先生看法一致。他不赞成夫妻矛盾请所谓的专业人士来进行分析。他认为婚姻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它是夫妻两个人之间的事。夫妻矛盾,应当由夫妻俩共同来解决。解决不了,那就离婚。现代社会,结婚、离婚都已经是很正常的事。
刚刚复婚的王女士则认为,“家人、亲戚、朋友的劝说,往往带有主观色彩,而且说不到点子上,同时还会给当事人今后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而专业人士的分析和帮助,更客观,更科学,又不会给当事人带来心理压力。这可能是当事人更愿意找这类公司来解决夫妻矛盾的主要原因吧。”
二问:“感情商机”,是耶非耶?
不少人认为,感情是圣洁的,把别人的婚姻痛苦当作了赚钱的商机,“铜钱味”是不是太浓了?
据国家民政部统计,我国每年通过协议离婚者达100万对。这其中,有七成人属于冲动型离婚。
市民徐先生是一位教师,他认为,婚姻医院的出现,是适应家庭矛盾增多这一现象而产生的。它之所以能在全国得到这么快的发展,这就充分说明它的市场需求很旺盛。
但是,婚姻医院的出现,讲究的是市场经济原则。对于有钱人来说,这点钱可能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于低收入者、弱势群体来说,就吃不消了。经济条件差的人,遇到的感情纠纷往往本来就是因经济引起的,要他们花这么多钱来咨询婚姻问题,恐怕是不现实的。所以,他认为,有关的一些社会团体,比如妇联、工会等,还是要充分发挥作用。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王曙光对这一现象的产生还是持积极态度的。他说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往往会凸现各类矛盾,包括原先隐形的一些问题,也会“浮出水面”。随着家庭的逐渐“社会化”,解决家庭问题的方式也逐渐社会化。这些社会专业机构的产生,实际上正是适应这一变化而产生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社会需求,就会有相应的社会服务机构产生。
三问:“主治医生”,谁来把关?
据了解,这家“婚姻医院”共有18名成员,其中两名婚姻分析师,6名婚恋咨询师,8名律师,还有两名助手。此外,公司还有一个以全国各大院校的社会学教授组成的专家团队提供咨询和后援。这些婚姻分析师、咨询师需要资质吗?谁来为这些“主治医生”们的专业水准把关呢?
对此,浙江大学社会学教授冯钢很有异议:“我只知道心理分析(咨询)师是要经过严格的专业考核才能取得资质的,这种考试在一些发达国家是非常严格的,甚至比律师资格还要难考,因为搞不好是会出大乱子的。”
他说,退一步讲,就算是经过这些机构专业人士的劝说,夫妻选择了暂时不离婚,但根本矛盾并不一定就解决了,过几个月后又闹起了矛盾,这样的分析和劝说又有什么用呢?谁能保证这些专业机构的分析,就一定能解决根本问题呢?所以,他对这些专业机构及所谓的婚姻分析师的存在,表示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