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25日讯
一个农民,8年潜心研究环保垃圾处理装置,当他倾其所有,成功拿到国家专利后,却面临推广难题。
昨天下午,记者在三门县采访了这位农民“环保专家”干才金。
从环保新闻中发现商机
生于1963年的干才金只有初中毕业,他开过副食品店,办过石灰厂,经过几年的打拼,很快成为村中小有名气的“万元户”。
上世纪90年代初,干才金投资机械厂和宾馆失败,就只身来到上海寻找机会。
1998年,中央二套播放了一条新闻:国外环卫工人罢工引发城市一系列问题。这触发了干才金的垃圾处理情结。
之后他边打工,边搜集垃圾处理的相关信息。考察、比较、突破,一个生态循环实现污染零排放的构想在干才金的脑中渐渐清晰起来——在学校、生活小区、公园等人口密集地,将生活垃圾集中,分拣后废品粉碎处理,加工成刨花板出售;废水和有机物垃圾经甲烷菌厌氧发酵,加工成复合有机肥,生产的沼气罐装可作为燃料。
对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民来说,这套看似简单的装置设计起来可不那么容易。他闭门7个月,终于开发成功,并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送了专利申请。
专利发明得到专家肯定
为论证这项技术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干才金又跑到北京,与环保专家、学者商讨。
北大、清华、人大的教授都对这项技术的可操作性给予充分肯定,特别是在得知干才金的身份后,更加惊讶。
昨天,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任青山告诉记者,根据干才金提供的设计数据,每个新型“垃圾处理装置”占地150平方米,可处理5000户居民产生的5吨生活垃圾、5吨废水(按每人每天产生1千克计算)。假如在北京造1000个这样的垃圾处理装置,那每天5000吨的生活垃圾无需外运就可处理,按每吨垃圾外运处理需要消耗汽油5升算,每天将节约25000升汽油。这5000吨垃圾资源转化成产品后,还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意义更为重大的是,如果全国都推广这一技术,现有的垃圾填埋场使用年限将大大增加,可为子孙后代节约不知多少土地。”任青山说。
当地政府同意他搞试点
去年10月18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公告,“垃圾处理装置”被授予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但干才金知道,仅凭一纸证书,如果不付诸实践,仍旧是纸上谈兵。
“只要给我150平方米的土地,政府给予公益事业相应的优惠政策,我就可以把周边5000户居民的垃圾‘承包’了。”今年以来,干才金奔走在各个部门期望得到支持。
“目前关键是把第一个项目建设运行好,如果实践证明是可行的,不但三门会应用这项技术,各地都会推广。”昨天,三门县环保局的林局长对记者说。
三门县科技局局长陈洪波认为,干才金的专利从理论上讲是可取、有用的,但由于他无法拿出一个实体来证明,所以推广起来有难度。他表示,作为科技部门,可以帮干才金向省里争取科技项目,通过立项获得资金。
去年11月21日下午,三门县科技局知识产权办公室按规定,奖励了干才金7000元。目前,三门县海游镇已同意他在城关搞试点,县政府也准备近期内召开协调会,研究推广他的发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