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9时45分,在舟山海域的洋面上,一篓篓鲜活的丁香鱼从渔船提上“华盛渔加1号”,32分钟后,变成了一袋袋鲜美的干制品。这艘“渔加1号”,是瑞安民企华盛水产品加工厂打造的国内首艘、亚太最大的海上水产干制品加工船,即时加工捕获的鱼鲜。自4月3日首航以来,跟船出海的董事长陈善平每天与厂长郑志成保持联系,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创办于1992年的“华盛”,现在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其生产的“大三元”虾皮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2006年实现加工总产值达1.8亿元,其中创汇2000万美元。
“华盛”为何有今天的成绩?郑志成说,靠“小水产、大市场”和“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两手。原来,当水产品加工企业重复加工传统经济鱼类时,“华盛”却将目光瞄准丁香鱼、虾皮等小水产,以最大的可能利用小鱼小虾一切可利用部分,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郑志成说,以前许多在加工中被作为遗弃物的东西,“华盛”都把它变成美味佳肴。像小白鳗,华盛可生产出7种不同风味的产品,就连尾巴都加工成可出口的休闲食品,可食部分利用率从以前的50%提高到80%,而小红虾干可食用率几乎达100%。目前,该厂以低值小水产加工的产品多达100多种,销往日、韩、美、欧盟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要做到这一点,“华盛”确实花了一番心思。2002年,占地53亩,投资6000多万元的瑞安经济开发区的新厂房投入使用,一直租用厂房的华盛拥有了自己的厂房,现代加工条件一应俱全:1万吨冷库一座,是温州地区最大的冷库;技术设备和加工工艺来自国外;建立完善的HACCP质量控制体系和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但这却不能让“华盛”满足,因为丁香鱼、毛虾等一年生上层浮游生物个体小,极易腐烂,如丁香鱼俗称“离水烂”,长时间海上运输使陆上的厂房很不适应高品质干制品加工。怎样才能缩短海上运输时间呢?2004年,该厂收购了日本一家企业在北麂岛上独资的水产品加工厂,大大缩短了运输时间,品质也提高了。然而,渔船从作业海域到海岛仍需三四个小时,加工品质无法与人媲美,价格相差很大。因此,陈善平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造国内首艘海上移动加工船,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04年下半年,设想付诸实施,“华盛”斥资5600万元,委托浙江欣海船舶设计研究院进行设计,瑞安东港造船厂建造这艘加工船,历时1年多,“华盛渔加1号今年1月7日成功上水。该船引进日本先进水产干制品加工流水线3条,每小时加工成品1.5吨,预计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并可带领47对渔船出海作业,带动渔船增收。该船还被国家科技部列入2006年科技创新报告。对于该船的首航,日本水产报在头版进行报道,并在日本水产加工界引起强烈反响。
郑志成说,目前,海洋经济鱼类逐年减少,而一年生的浮游生物蕴藏量大。过去渔船捕获这些小鱼小虾或者废弃,或者作为鱼粉饲料的原料,造成资源严重浪费。而海上加工船的投产使用,对这些小水产及时进行海上加工后,不仅价格翻番,还可相对减轻对主要经济鱼类的捕捞强度,做到合理养护渔业资源,走出了渔业综合开发利用的新路子。
由于这样的创新,这样的力度,5年来,华盛小水产价格逐年提高,特别是丁香鱼干制品经历了3美元、6美元到10美元的变化,现在海上即时加工,价格将更高。陈志成说,企业已从加工船上运回几十吨丁香鱼、虾皮干制品,都是一流的产品。第一批上百公斤的货已出口日本,虽最终价格还没最后敲定,但一定会高出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