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29日讯
举世瞩目的广东阳江海域南宋沉船“南海Ⅰ号”,目前正在打捞。“南海Ⅰ号”主要运载瓷器,有关方面称,它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温州苍南县新安乡大树下村的河中,也沉没着一艘千年商船。据温州市文物研究人员与当地村民称,这艘沉船同样运载的是瓷器,年代之久、船体之大、保存之好可与“南海Ⅰ号”相比。
这艘千年商船,诸多谜团尚待破解……
“大树下”埋着古沉船
曾有人取过瓷器
上个星期五,大树下村的七旬老人陈芝成、陈定凤将笔者带到村里瑞应古桥上说,这艘船早些年船头还翘在河这头,另一头深埋在远处稻田的泥土下面,估计这船很大,长有七八十米,宽有十多米。随后过来的村支书陈志更也证实这里沉着一艘古船。
笔者曾查阅资料,“南海Ⅰ号”长30.4米、宽9.8米。相比之下,苍南的沉船确实大得多。
陈芝成、陈定凤、陈志更介绍,大树下村原来叫大船下村,村以这条古船得名。当地风俗,船只往往运送病人、亡者,以船为村名不吉利,便将村名改为“大树下”。
陈芝成、陈定凤回忆,1957年、1958年时温州大旱,瑞应古桥下的这条河水位急剧下降,露出沉船船首。当时,大树下村从外迁来的村民李某曾走进船舱,发现里面有许多颜色各异的瓷器,便拿一个碗状的瓷器回家。李某的妈妈听说后,认为拿沉船里的瓷器不吉利,又让李某送回沉船。这件事当时全村人都知道,后来谁也不再上沉船里取瓷器了。
追溯到唐末至北宋
古沉船年代久远
上世纪80年代,温州市文物管理部门得知大树下村河中有沉船一事,前往了解情况。那时瑞应古桥下的河水很清,河底淤泥也不厚,趟到河里能用脚探到船体,枯水时还能看见船体。
村民们反映,这艘船是用樟木打造的,船板闻起来有股樟木香,船板之间不是用铁钉、铜钉联接,而是用木榫头,船板约有10厘米厚。
据考证,大树下村古时候是一片汪洋,后来这一带冲积成平原。宋朝时,温州就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宋人楼钥《攻女鬼集》记载:良材兴贩,自处(州)转温(州)以入于海者众。当时国内的重要输出物资如龙泉青瓷、漆器等,都是转道温州港运往福建泉州,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往国外的。其中一些船舶在经过温州海面时,遇上风暴或者触礁沉没。这些船舶沉没处,经过沧海桑田,有的已成为内陆,有的依旧是江海河泊。
大树下村陈氏家谱记载,该村陈氏先祖是1625年从钱库迁移至此的。这份家谱同时记载,陈氏先祖迁移至此时,此地就有瑞应桥。陈志更说,这至少说明沉船沉没年代早于1625年。“沉船沉没时,瑞应桥应该还没造,否则这艘船通不过桥下。”村里的老人这么认为。
温州市一名已故的文史研究者上世纪80、90年代连续对大树下村这艘沉船进行了全面的考证。结果推断出,大树下村古时确在海中,村后的马鞍山原为暗礁,很有可能是这艘船当时运载陶瓷,经过大树下海域时碰到暗礁而沉没的。他还判定,古船沉没时间不会迟于南宋,不排除沉没于唐末至北宋之间的可能性。
文史人员多次呼吁
尽快发掘古沉船
这几年,离温州不远的福建沿海,陆续发现大量古沉船,年代从宋元到明清都有,船上都装载着大量的瓷器。温州博物馆馆长金柏东分析,大树下的古沉船中,装载有大量瓷器可信度较高。他认为,这条沉船很有可能运载的是瓯瓷。
温州市陶瓷协会副会长陈景炜则认为,瓯瓷当时在国外市场并不大,占据国外绝大部分市场的,还是龙泉青瓷。大树下河中沉船,运载的是龙泉青瓷的可能性较大。陈景炜同时认为,唐宋时温州烧制的仿龙泉瓷也很好,这条沉船运载的龙泉瓷,也许就是温州瓯江两岸烧制的。
那位已故的文史研究者生前曾联合温州市各界人士多次呼吁,尽早发掘大树下村河中这艘古沉船,使其为研究我国古代造船技术、制瓷水平、海防、海外贸易和海岸线变迁与海上丝绸之路等方面提供帮助。他还就此多次在政协会议上提出了提案和建议。
发掘条件已经成熟
翘首以待解谜底
大树下村村民也盼望早日发掘古沉船。陈志更原先在西安经商,知道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发现后,当地成为旅游胜地。如果这艘古船能尽快地发掘,很有可能会成为一处旅游胜地,使村民们从事旅游方面的产业。
前几年,曾有一些人准备招来蛙人,潜至河里摸走沉船里的瓷器,被闻讯赶来的村民们制止了。“这艘沉船的所有东西都是属于国家的,任何人也不能动。”陈志更希望上级政府部门尽快组织发掘古沉船。
前些年,温州市文物部门曾考虑过发掘这艘古沉船。“当时第一考虑到资金紧张,第二考虑到这条河是通往灵溪的重要交通要道,发掘会引起交通堵塞,有关部门就暂且搁置下来。”金柏东说。温州市文物管理处指出,发掘古沉船必须征得国家文物管理部门的同意,现在发掘条件已经成熟,该是发掘的时候了,他们会把社会各界的呼声向国家文物管理部门反映。
大树下村这艘古沉船到底运载什么东西?它从哪里始发?与温州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沉没?这个谜底终有一天会被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