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在线05月31日讯
灵感总在刹那间来访。
当朱蓓蕾的目光通过镜头和撞上智障孩子的眼神之后,这位浙江师范大学的大三女生觉得有种东西攫住了自己的心。智障孩子清澈的眼神里流露出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期待,这是一种将自己和外界联系起来的力量,大到足够可以冲破缺陷造成的障碍。
这种力量顺着朱蓓蕾的笔端,成为色彩,流淌成一幅画。在刚刚结束的2007年上海世界特殊奥运会招贴画征集当中,击败了900多个竞争对手,成为入围的三幅作品之一。
他们不说话 只用眼睛盯着镜头
浙江师范大学平面设计教师李宁,去年接到2007年上海世界特殊奥运会招贴画征集邀请时,发现自己班上的学生几乎没有人能准确说出特奥会的定义。“大家都以为是跟残奥会差不多的,”他说:“连我自己的认识都很模糊。”
李老师联系参观了金华启明学校,那是一家特殊的学校,平时一直跟鲜亮色彩打交道的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第一次感到了世界上的灰色。
素来沉默寡言的朱蓓蕾一直举着相机拍照。她发现,这些孩子在镜头前的表现欲望大大超过了一般孩子。他们会无声地挤到相机前,站直身体,眼睛盯着镜头。
朱蓓蕾被这种力量牵引,不停地按下快门。相机的储存卡里,塞满了1/500秒的定格,当她在电脑里检索照片时,孩子们的面容都已经模糊了,堆满的是一双双可爱灵动的眼睛。
“眼睛!对,就是眼睛!”她发现了将灵感转变成作品的路径。
本来只当作是 一次成功的作业
“朱蓓蕾很快就交稿了,”李老师说:“几乎是一挥而就。”
第一稿展现在李宁面前时,他几乎要对这个女孩子刮目相看了。之前,在他的印象中,朱蓓蕾是个很用功的学生,有时候会到外面去接一点业务或者报名参加设计比赛。
“但是她都撞了南墙,”李老师笑起来:“她的作品总是不那么成熟,和有经验的设计师相比,还很稚嫩。”
但在李老师看来,这幅名为《眼睛》的作品虽然依然稚嫩,却散发着一种他以前没有看到过的活力。
“第一稿和现在的成品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动。”李宁说。
当然,那个时候,李老师只把《眼睛》当成一幅成功的作业,他也没有想到,朱蓓蕾最后会接到2007年特奥会执委会的改稿通知。
奖金给父母 邀请函留给自己
在2007年特奥会执委会的专家面前,朱蓓蕾侃侃而谈:“两个跃动的人影交叉组成一个眼睛的轮廓,轮廓内是一只眼睛的标志,整体像上海市花——白玉兰;一大一小两个眼睛轮廓,透过大眼睛看到小眼睛,寓意我们要以正常人的眼光去看待特殊人群,给他们以鼓励和温暖。”
掌声响起,朱蓓蕾作品最终入围,2007年上海特奥会吉祥物和招贴画征集组组长杨俊说,朱蓓蕾的作品是得分最高的:“她是一个很有灵气的女孩子!”
而朱蓓蕾也在这次修改中悟到了不少东西,“征集组的高手指点我修改,只是给出一些建议,没有去硬性要求,充分尊重原创者的想法。”
朱蓓蕾为此还拿到了两样东西:两万元奖金,2007年上海世界特奥会开幕式的邀请函。她把钱给了父母,把邀请函留给自己,“到时我一定要去参加,一切重在参与。”
-链接 世界特殊奥运会
2007年世界特殊奥运会,将于10月2日-11日在上海召开,这是发展中国家也是亚洲国家首次承办世界特殊奥运会,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之前我国举行的最大规模的一次国际赛事。
特殊奥林匹克运动,是基于奥林匹克精神,专门针对智障人士开展的国际性运动训练和比赛。
和残奥会不同,特奥会允许所有的智障运动员参与,特奥运动员按照年龄和能力分成不同“组”,给全部运动员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
世界特殊奥运会每两年举办一届,夏季和冬季交替举行。到目前为止,国际特奥会共举办过11届夏季特殊奥运会、8届冬季特殊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