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并不足以让沧海变桑田,而对于浙江这片热土来说,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改变。
这一回,让我们换一个角度,用图片再现流淌的记忆,用讲述勾勒新旧的交替。
《发现5年的变化》作为成就报道的收篇系列,试图带着大家从这5年目力所及的细枝末节,去发现岁月改变下的生活,回味生活改变中的你我。
□通讯员陆勇锋张伟华本报记者金振东
昨天,杭州滨江四区天福花园15幢的夏明澜家的大客厅里,又添了台三匹的柜式空调。“今年夏天不用再担心拉电了,空调也不会成为摆设了。”夏明澜笑着说。
回想起2003年,在闷热难当的夏夜,有空调却不能用的那份无奈和焦急,夏明澜直摇头:“不都是因为缺电么。”对当年的“痛苦”经历,他至今记忆犹深。
整个夏天,杭城天天骄阳似火,白天在单位还能吹吹空调,晚上一回到家就难熬了,连吹吹电风扇都成了一种奢望。
一到夜里,原本很冷清的小区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大家搬出藤椅,摇着压在箱子里好多年的蒲扇,儿时天井里乘凉的情景又回来了。有人建议到西湖边去逛逛,但被人一句话就否决了:“西湖边的霓虹灯都关掉了,黑乎乎的一片,当心掉到湖里去。”
小区里隔三差五就会贴出停电告示,看了叫人心烦,但也很无奈。家里放着几台空调却用不上,这种滋味简直就是一种煎熬。
还有比这更为痛苦的。夏明澜有些朋友住在高层。一拉电,连电梯也跟着罢工。住在10多层的居民只能走楼梯,这对饱受酷热的居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不过,痛苦的时光还是短暂的。从2004年起,拉电的日子开始少起来。虽然还是偶尔会停电,但大伙都有了一定的经验。家里呆不牢,就去大商场纳凉,虽然那里空调也只开了一半,但总比家里强;冰箱里的食物怕馊掉,就自己买点冰块;不高兴去商场,还可以去防空洞躲躲。用夏明澜的话说,那段日子让人真正体会到苦中作乐的感觉。
经历了三年严重缺电的日子,从去年开始,随着用电形势的大幅好转,政府提出了“限电不拉电”。虽然晚上不太停电了,但大家还是心有余悸,空调温度也尽量调高点,生怕电不够用。
昨天,社区的一位工作人员高兴地告诉夏明澜,今年夏天杭州不会再拉电了,居民们总算可以告别缺电的苦日子了。
夏明澜兴奋了好一会,当场拉着老婆到商场买了台大柜机,今年夏天终于可以痛快地在家里随时享受习习凉风了。
2003年夏天,在灼热的空气中,缺电警报在浙江大地首次拉响,一响就是三年,成为全国最缺电的省份之一。
虽然此前各级政府作了充分准备,但缺电实在来得太突然,用电纪录不断被刷新。为保证百姓用电,政府限制了一部分大企业的生产用电,尽可能保证生活用电。但在持续的高温干旱下,电力部门还是对部分居民家采取了拉电措施。
面对严峻的供用电形势,政府和电力部门一边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全省电源建设,一边在用电紧张阶段,千方百计争取外购电。同时广泛开展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全民节电意识大大增强。
挺过了2003年、2004年最缺电的日子后,到了2005年,浙江的用电危机有了很大缓解,仅杭州市区的拉电电量就比2004年少了一半多。同时,我省当年投资100多亿元加强电网建设,投产500万千瓦装机容量,并新开工560万千瓦装机容量,有效缓解了用电缺口。
从去年开始,随着电源建设初显成效,我省电力供应逐步好转,缺电开始从持续性、深度缺电转为季节性、时段性缺电。
今年,我省持续3年的缺电局面已逐步扭转,全省装机容量已达到近4000万千瓦,省内发电能力极大增强,电力供需基本平衡。
不过,由于某些地区电网建设受阻,造成局部地区电网建设滞后,电网“卡脖子”导致局部地区用电受到制约的情况今年还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