崎岖的小路,杂草盖过脚踝。曾经人马往来的渡口,已是人迹罕至。曾经的渡工莫益建站在渡口,举目望向对岸,那里是余杭仁和地界。
“两地只隔一条东苕溪。以前,对岸的人要过来,这里的人要过去,都坐渡船,现在用不着了。渡口北面两公里的地方,已经造好一座新桥,人们如今都往那里过。”莫益建笑着说。
“以前这附近有三个渡口,现在都撤了。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造了这座‘北瑶坞’大桥。”
2005年12月20日,德清县最后一个渡口——三合乡塘介渡撤渡。德清挥手告别传承了几千年的渡口历史,提前两年完成了“无渡口县”的目标任务。
那天早上6点半,37岁的莫益建与以往一样准时来到渡口。
10点,载完最后一批乘客,莫益建轻轻扶了一下眼镜,然后背着船橹小步上岸。望着挂了“光荣退役”横幅的“老伙计”被海事部门的海事艇拖走,莫益建心里有几分失落与不舍,但想到政府是出于安全考虑而撤渡,他又变得开朗了起来。
“你们看,以前我休息的小平房现在都堆满了柴禾。两年时间过得可真快啊。”莫益建指着渡岸上一间破旧的小平房感慨地说。
撤渡后,莫益建到了当地一家金属制品厂工作,收入比摆渡要好得多。“摆渡很辛苦,收入也很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过河的人,所以天天早出晚归,更谈不上休息天了。”莫益建说。
德清东部水网交错,乘渡船走亲串门在以前是常有的事,这也曾是水乡人的一种骄傲。据德清县有关文籍记载,1970年全县渡口有130处。可以想象,当时渡船是德清水上必不可少的一种运输工具。
不过,渡船也一直是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一个隐患。
“特别是一些女的,很害怕乘渡船。因为有时候人多,一些人就会直接跳上船去。一不小心,就掉到河里了。”莫益建说。
德清县港航管理处负责人说,渡船是一艘小铁船,没有任何机械动力,用橹划着前行,事故隐患大。渡船往往是横穿航道,与现在日夜穿梭往来的大马力、大吨位船舶相比,渡船就显得很单薄,极易发生碰撞事故。特别在雨雾天,能见度差,安全问题更加突出。
从1977年起,德清县交通部门就开始进行撤渡工作。到2003年,渡口只剩15个。经过最后两年的努力,全县渡口全部成功撤渡,取而代之的是德清县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公交。
当老百姓已经习惯在宽阔的道路上乘坐舒适的公交车时,渡船这一古老的交通工具也终将慢慢被淡忘。
》》》画外音
正在远去的渡口,也见证了德清交通的发展。德清县交通局副局长沈培元说,2003年8月,县乡村康庄工程全面铺开,对撤渡的作用功不可没。
截至2005年7月,乡村康庄工程完成,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5亿元,建设改造了96个行政村192个项目229.3公里的通村公路。
与此同时,从2003年开始,德清县交通部门为撤渡,先后投入1800多万元,使老百姓出行难问题得到根本改善。
就全省的情况而言,2003年,省交通厅确定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建设目标:五年内康庄工程社会总投资177亿元,完成建设里程55000公里通乡、通村公路的路基、路面改造;使全省等级公路(准四级以上)通村率达到90%以上;通村公路硬化率达到80%以上;通乡公路实现等级化和路面硬化。
截至去年11月底,全省累计完成社会总投资约172.6亿元,完成通乡、通村公路路基、路面改造56472公里,全省通乡公路实现了路基等级化、路面硬化。浙江乡村康庄工程提前一年完成5年的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