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强,浙人的精神底色
作为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省份之一,浙江已连续5年GDP增幅超过13%,每年高出全国平均增量4~5个百分点。2006年,浙江人均GDP为3168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3975美元。
经济学家认为“人均GDP 3500美元是目前中国各地制定全面小康的一项核心指标,也是公认的标志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拐点”。
浙江的经济已经迈入了强盛时代,但是图强的精神并没有变,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奋发图强永远是浙江人精神之歌里面的最强音。
探究图强内驱力 访浙大管理学院副院长卫龙宝
浙江经济的崛起,与浙江人奋发图强、敢闯敢为的精神密不可分,尤其是2005年浙江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成为全国率先进入人均GDP3000美元发展时期的省份。
这种精神,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卫龙宝一言概之:浙江人具有企业家精神。按卫龙宝的理解,企业家精神并不仅仅指创业精神,还包括企业寻机会求发展,并且敏锐捕捉商机的能力。而浙江人之所以会具有这样的精神特质,与历史、文化传承以及地域资源秉赋等都息息相关。
卫龙宝认为,浙江人是特别有危机意识的,这使浙商从不敢松懈,勇于进取。而这种危机意识,源于地域资源的贫乏。
浙江多山少田,仅靠稼穑难以养活,即使在近代,也没有太多的国有资本投资,所以浙江人很早就进入市场,接受市场文明的熏陶,无论义乌人的鸡毛换糖还是永康人的修锅磨剪,其实都是资源紧缺下求生存的无奈之举。但也正是由于浙江人很早就走南闯北,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培养出了浙江人不屈不挠、永不服输的干劲,一旦政策通畅,则风行天下,成为市场经济的弄潮儿。
敢于冒险、勇于承受风险、积极开拓,是浙商身上的特征之一。强烈的危机意识让浙商最早就懂得了不进则退的道理,这正与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不谋而合。所以尽管这些年也经历了重重危机和难关,但浙商总能立于潮头,谈笑商海。
“必须看到,财富是可复制的。浙江文化的群体效应让浙江人善于形成地域产业的优势,从而把小产业做成大产业。”卫龙宝说。
为了说明这一点,卫龙宝又翻出了一份材料,“浙江有160多个品种的消费品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40%以上,200多种是全国第一。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产品并不具有技术的垄断性,能占到这样的份额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浙江人善于学习榜样,旁边的亲友邻居做某样产品赚了钱,浙江人也会去买几台机器,照着做。一来二去,就形成了地域产业,并且越做越大。
卫龙宝说,前段时间他曾去萧山新街,一位苗木场老农的话让他印象深刻。苗木种植非常辛苦,老农每天都要起早摸黑。问他日子好不好,他说,好什么?不如以前舒服。现在人累死,存款也只有几十万,开了个桑塔纳,和人家没的比。但是说归说,老农不会停下奋斗的脚步,身边的人就是他的目标。
这就是浙江人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