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04日讯
“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正遭遇大面积的泥沙“狙击”。早报记者近日在浙江海宁市实地探访发现,著名的“一潮三看”的3个赏潮点一带均出现大规模“涨沙”现象,钱江潮顿失滔滔,出现“沧海桑田”的景象。
昨天,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潘存鸿告诉早报记者,这是1968年以来钱塘江最大规模的泥沙淤积,主要原因是2003年以来连续的枯水年,导致上游径流量偏少,“由于今年‘丰水年’的概率不大,长期淤积的泥沙很难完全冲刷,因此,今秋的钱塘江潮可能不会很大。”
调查:淤沙“吃”掉4级石塘台阶
钱塘江北岸的海宁市是最著名的赏潮胜地,而如今,这数十公里的最佳观潮带正为“沙”所困。早报记者在盐官观潮景区看到,原本开阔的江面已被泥沙覆没。“石塘有14级台阶,现在已被泥沙‘吃’掉1米多,只能看到10级。”据景区管理员邵师傅介绍,泥沙从去年底开始堆积,高峰在3月中旬。
罕见的涨沙现象已引起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的关注。该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去年冬季至今年2月,钱塘江杭州闸口至海宁盐官段淤积泥沙3000万立方米,主要集中在杭州仓前至海宁盐官段,平均淤高0.5米。其中,老盐仓到盐官段平均0.7米,盐官至大缺口段平均淤高0.5米。
该院总工程师潘存鸿介绍,有测图资料以来,钱塘江有过2次较严重的淤沙———1964至1967年、1978至1980年,“这次涨沙是近40年最大的,盐官段的江道容积已创历史新低。”
原因:“连续枯水年”是主因
被称为“拍潮第一人”的盐官老人丁祖光已连续拍摄钱江潮30多年。在他印象中,1950年代、1960年代和1970年代,盐官以及对岸的萧山均有过涨沙现象,最严重的一次,泥沙几与堤坝齐平,人能走到对岸。但沙体冲刷也快,只需几天工夫就消失了,坍塌时响声如雪崩。
“这次大规模涨沙的成因与前2次一样,都是由于连续枯水年。”潘存鸿解释说,杭州闻堰到嘉兴澉浦的钱塘江河口区存在两股势力———下游来的涌潮与上游径流,盐官一带正处在交叉区域,表现为“潮淤洪冲”。日复一日的涌潮携带大量泥沙从杭州湾沿江上溯,当长期得不到上游水流冲刷时,就会逐渐淤积。
预测:今年秋潮可能不会很大
“在我印象里,涨沙之后必有大潮。”丁祖光回忆说,淹过盐官海塘的大潮多发生在1950、1960年代,均在严重涨沙之后。对这一说法,潘存鸿并不认同,他认为,民间这种说法,可能是由于当年涨沙后,经大洪水冲刷,泥沙迅速退去、潮水快速涌入,造成了“大潮”的感觉。
潘存鸿说,形成涌潮的两大充分条件是:河口区隆起的沙坎以及喇叭形的杭州湾,影响涌潮大小的主要因素是钱塘江径流量的丰枯,对大面积涨沙不必过分忧虑,“钱塘江径流有连续枯水年、丰水年交替的特征,冲淤结果总体是平衡的,”他说,“泥沙冲刷的速度比淤积快得多,只要上游有足够水流,泥沙很快会被冲走。”
不过,他表示,由于今年“丰水年”的概率不大,泥沙很难被完全冲刷,因此,今秋的钱塘江潮可能不会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