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北京的天气还要灼热的股市突遇寒流。5月29日夜,财政部宣布:将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1‰上调至3‰。消息一出,股市应声大跌,5月30日沪、深股指跌幅均超过6%,两市1400多只股票中有约840只跌停。
此次调高印花税税率,是继不久前央行同时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和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之后,管理层出台的又一调控举措,并且其目标更加明确地指向股市。
从2006年下半年起,中国股市摆脱了长达五年的熊市行情,迎来久违的牛市。进入2007年,股市更是狂飙突进,上证指数由2005年6月的998点一路攀升到今年5月的4300多点。在财富效应的诱导下,投资者的热情日愈高涨,新开户入市的股民人数连创新高,市场交易量也成倍增长。一时间,股市成为社会上最热络的话题,大有“街头巷尾皆言股市”之势。
股市的空前火爆在业界、学界引发了激辩,围绕着股市是否存在泡沫、泡沫究竟有多大、政府是否应出手抑制泡沫等话题,各方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显然,问题的核心在于对股市现状的判断,这是“看多”或“看空”股市未来走势的基本前提,也是管理层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的现实依据。笔者认为,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当前的股市,才能做到客观、全面。
第一,从宏观层面看,中国经济近几年的持续快速增长和一大批企业的经营业绩向好,为股市走强提供了来自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撑。股权分置问题的逐步解决,也为股市的稳定健康发展创造了长期利好环境。
第二,由于国内存在较为严重的流动性过剩,而居民可以选择的投资渠道相对较少,加之银行储蓄利率偏低,必然驱使大量资金进入股市,从而推动股市的活跃和上涨。
第三,中小投资者(散户)的蜂拥而入是本轮牛市的一个显著特点。据统计,目前沪深两市的账户总数已突破1亿,其中,2006年以来的新增开户数超过2660万。这些散户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少必要的股市基础知识和防风险意识,怀着“一夜暴富”的心理涌入股市,由此被不断推高的股价又进一步吸引更多的股民,从而滋生出一定的市场泡沫。
第四,受投机心理蔓延及某些人为炒作因素的影响,部分股票出现了价格与价值大幅偏离的不正常现象。一些缺乏基本面支撑的“概念股”、“题材股”被热捧;一些ST类股票、甚至被监管部门查处的“问题股票”鸡犬升天,价格翻番;而一些业绩和成长性较好、但短线获利空间不大的股票反而受冷落。
第五,制造和传播消息、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违法违规行为不仅有所抬头,甚至有公开化的倾向,一些利益相关者亦毫不回避地直接或间接参与股市操作。
综上可见,一方面,这一轮牛市行情的产生具有某种内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另一方面,也的确出现了一些学者所称的“结构性泡沫”。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有必要予以适当的引导和调控。问题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调控?
长期以来,中国股市一直被称作“政策市”,有着较强的行政干预市场的传统。但随着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特别是在股权分置改革启动以后,这种政策市的色彩正日益淡化,管理层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对市场的尊重。
从今年以来的调控措施看,主要是通过加息这样的货币手段和调税这样的财税手段,而没有采取像1996年那样在党报发表评论员文章的办法,更没有采取一些直接干预股市的政策。而且,上调印花税是在前期的加息等政策收效不明显的情况下推出的。这可以说明两点:其一,政府对股市的调控更趋理性、务实、成熟;其二,政府并不是要简单地打压股市,而是着眼于股市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
调高印花税率的政策出台后,尽管在短期内造成了市场震荡,但业界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此举有利于遏止短期炒作、过度投机等行为;有利于“大浪淘沙”,实现股票的价值回归,从而营造一个可持续性更强的“慢牛”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