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杭州6月11日讯 昨天下午,省党代会代表唐惠平来到驻地报到后,就迫不及待地拿出两张照片,逐一敲开了相识代表的房门:“看看我们村的照片,这些年变化大着呢!”
两张照片拍的都是唐惠平所在村——海盐县江渭村的村中心。一张黑白,泥路坑坑洼洼有积水,破旧瓦房前、小河边垃圾遍地;另一张彩色,水泥村道宽敞平坦,小河水清岸绿,几个小孩正在草坪上玩跷跷板,不远处有人正推着保洁车在搞卫生。
照片本身不会说话,但两张新老照片放在一起便有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江渭村村容村貌的巨大变化。
透过照片,记者不禁想起上个月本报等单位刚评出的“群众最满意的实事”,以村庄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千万工程”榜上有名。4年来,全省改造了8200多个村庄,江渭村就是其中的一个。
今天,记者又接连走访了几位省党代会代表。他们虽没带来村庄照片,但通过生动叙述,仍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清晰的画面——
在瑞安工作的杜军义过去每次回东阳乡下探亲,女儿都不愿过夜,而要到城里住旅馆,原因是老家没有卫生间,上厕所、洗澡不方便。如今,村里拆除了露天粪缸,许多人家用上了抽水马桶、淋浴房。女儿“心病”解了,回老家的次数也多了。
说起村庄整治,其他省党代会代表也有说不完的话:“村道拓宽了,浇上了水泥,西瓜能用大车直接从田头拉到城里了”;“村里建起文化广场,打打篮球跳跳舞,文娱生活丰富了”……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关注村庄整治?关键是广大农民从中得到了大实惠。
记者不由得想起几年前两位采访对象曾说过的话。一位是“三农”专家,他在我省刚开展“千万工程”时说,千百年来村庄整治都由农民自己搞,现在由党和政府牵头搞这件千家万户都想办、一家一户办不了、每家每户都受益的事,“了不起、不得了”。另一位是金华地地道道的农民,一年前他们村完成村庄改造,他感慨道:“城里许多好的东西村里都有了。感谢党委、政府给我们办了件实事、好事。”
成功的实践鼓舞人心,未来的发展让人心生更大的期待。
记者注意到,许多省党代会代表对村庄整治的重视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尽管表述不一,但他们的认识闪耀着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的光芒:村庄整治是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的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理应不断有新的作为。
一些代表在和记者交谈时总不忘算上一笔账:过去脑子里绷紧经济指标这根弦,把主要精力放在抓镇区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上。现在,他们把80%左右的精力都用在新农村建设上,公共财政资金也开始向农村倾斜了。
明天,农民的美好家园又将是什么模样?我们期待看到更多、更美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