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名人系列演讲”首场座无虚席,有听众说——
先记下,回去背给儿子听
浙江在线06月18日讯
一场关于杭州名人的讲座,历时2个多小时,加上路上来回的脚程,要占用整整一个下午的周末休闲时间。可是因为和西湖相关,81岁的退休教师来了,18岁的下沙大学生来了……讲座14点开讲,到了15点20分,还有游客被吸引,陆续加入到听众行列中。
这种吸引力,来自杭州地方史研究专家、《杭州文史丛编》主编王其煌先生的精彩演讲,也来自杭州普通市民对西湖价值观的认同。
昨天下午,杭州名人纪念馆和钱江晚报合办的“杭州名人系列演讲”首场《西湖的人文开发》开讲,座无虚席。
“杭州的讲座很多,我也是其中常客,不过关于西湖的专题演讲我还没有听到过,很好听,值得一来。”退休教师胡老师今年81岁了,他早早地到了会场,开讲前,还拿起放大镜,看现场发的一本讲章太炎事迹的书,听讲的时候更是认真,一直做着笔记。
拨打本报热线报名听讲的读者黄女士带来了15岁的儿子。儿子似懂非懂地听着,偶尔还低下头发短信,黄女士有些着急于儿子的不专心,就更认真地记录着演讲的精彩片段。她告诉记者:“我记下了,回去背出来,平时逛西湖的时候再教他一遍。”
王其煌先生演讲中有一段,可以和市民们热衷听讲的场景相呼应。
他说,西湖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有赖于历代先贤的努力,可是被许多人遗忘和忽视了的,是杭州普通市民对西湖价值观的认同。
比如宋末元初,宋高宗赵构和皇后吴氏书刻的《十三经》将要被毁坏被掩埋,杭州百姓挺身而出,保护了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今天,它们成了杭州碑林中举足轻重的文物。
比如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文澜阁的藏书大量散失。值得庆幸的是被钱塘人丁丙、丁申兄弟发现了。当时两兄弟为避战乱住在留下镇,见市面上用带字的纸张包裹食物,拿来一看,竟是文澜阁四库全书。于是,他们不顾战火危险,历时5年,收捡《文澜阁四库全书》共计8390册。而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的《四库全书》均失散,成为南三阁中独存之宝。
近代,灵隐寺和寺中石刻文物在争斗中有被毁坏的危险,是当时浙江大学的学生和住在附近的村民奋不顾身把它们保护了下来。
今天的杭州人住在杭州有幸福感,他们听关于西湖的演讲时,带着特殊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