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全面提升我省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我们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对严峻的挑战。国际局势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创新型国家建设不断推进,经济社会逐步走上科学发展轨道,这将为我省的发展增添新动力、提供新机遇。同时,国际上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仍然不少,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约生产力发展的长期性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资源环境等要素的制约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对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更为迫切,这对我省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一定要放眼世界发展大势,把握全国发展大局,立足浙江发展实际,进一步增强又好又快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坚持不懈地推进我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加快建设“平安浙江”、文化大省、“法治浙江”,坚持以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改善民生为主线,以改革开放、自主创新为动力,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保证,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扎实推进我省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不断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为加快构建和谐浙江、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今后五年总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走在前列。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在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努力实现“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0元,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确保“十一五”时期下降20%和削减15%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政治更加文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进一步提高,民主法制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全社会,公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社会更加和谐,城乡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社会诚信、安定有序;环境更加优美,生态质量明显改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民群众拥有良好的人居环境;生活更加宽裕,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努力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继续走在前列,就是要不断提高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在巩固良好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力争在加强自主创新方面实现新突破,在深化改革开放方面实现新突破,在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实现新突破,在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方面实现新突破,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实现新突破,在全面改善民生方面实现新突破,努力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建设等方面走在前列。
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指导方针。我们要立足浙江实际,面向未来发展,进一步强化科学发展理念,深化科学发展举措,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转化为全省党员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不断深化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实践。
——坚持又好又快,推进率先发展。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发展优势,积极挖掘发展潜力,立足好中求快,做到又好又快,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努力保持发展中的领先地位。
——坚持改革开放,推进创新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改革探索,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全面加强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深化对内对外开放,不断为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坚持统筹兼顾,推进协调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地区发展,统筹推进经济与社会发展,促进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形成协调并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节约集约,推进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切实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全面发展。整体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发展民主、保障民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创业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三、着力推进经济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深化改革开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一)全面加强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推进我省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战略。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支持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和推动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加快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培育一批国内一流的科研机构和公共创新平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以科技人员为主力军,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紧密结合,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在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取得新进展。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加快推动“品牌大省”向“品牌强省”转变。继续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培养引进高科技领军人才。广泛持久地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和科普活动,提高公众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培育创新文化,保护创新热情,宽容创新挫折,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
(二)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改革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源泉。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再创我省体制机制新优势。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投融资体制和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完善省管县财政体制,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强化财政公共服务职能。大力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优化金融发展环境,积极发展农村金融。深入推进城乡配套的体制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建立有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继续实施和完善强县强镇扩权政策,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全面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努力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更好。高度重视和认真抓好粮食生产,做精做优做强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培育农家乐等休闲产业,打造一批特色农业强县强镇强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和农技推广体系,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扩面,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深入实施县(市)域总体规划,优化村庄布局,继续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强化农村公共服务,创新农村基层民主形式,把一批中心村率先建设成为文明和谐的农村新社区。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劳动力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致富能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从改革体制、加大投入、完善政策等方面,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尤其要大力发展金融、创意、信息、咨询、物流、旅游、会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培育若干国际性、区域性商品贸易中心,健全生产要素市场体系,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发展水平。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完善环杭州湾、温台沿海产业带和金衢丽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实施力度,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依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
(五)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倡导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落实节能减排各项举措,严格执行能耗和环保标准,强化执法监督管理,建立健全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健全有利于节约用水的体制机制。依法从严管理土地,健全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全面加强节能降耗,重点抓好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和生活节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大江河水系源头地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重视地质环境保护,切实抓好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污染防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大有害气体治理力度,提高污水、垃圾的集中无害化处理率。
(六)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加强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优化全省空间开发格局和城镇空间布局。坚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强化省域中心城市的龙头核心作用,提升大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中小城市发展实力,加快中心镇和特色小城镇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不断完善城市公用设施,改善城市生态和生活环境,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城市功能。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规划建设全省高速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络,继续加强港口、机场、沿海和内河航道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有条件的大城市要积极发展轨道交通。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完善防洪安全、水资源供给和水环境三大保障体系。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应用和共享。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七)加快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民营经济是我省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民营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省经济的整体素质。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现民营经济新飞跃。完善和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鼓励民营企业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一大批具有集群优势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家庭工业发展水平。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依法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公用事业等领域,支持民营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支持民营企业与公有制经济、外资经济融合互动,大力发展混合经济。积极鼓励在外浙商回乡反哺发展,实现“走出去”与“引进来”的良性互动。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引导和管理,进一步增强企业社会责任,积极创建和谐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八)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海洋资源是我省的优势所在,海洋经济是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把发展海洋经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以宁波—舟山港建设为核心,推进全省港口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完善集疏运体系,大力发展海洋运输业,加快建设港航强省。加快规划建设临港产业带,积极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临港工业。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加快发展海水淡化、海洋能源、海洋生物、海洋旅游等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海水养殖业和远洋渔业,加快标准渔港建设。加强海域使用管理,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九)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我省发展的潜力所在。要进一步优化和创新扶持政策和帮扶载体,深化山海协作,促进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鼓励欠发达地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和生态经济,利用生态优势发展高科技产业,走自我积累与借力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山区、库区和海岛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推进下山脱贫、内聚外迁,全面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切实把扶贫工作落实到村到户。
(十)加快构筑开放新格局。要进一步确立新的开放理念,实施新的开放战略,扩大开放领域,全面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大力支持自主品牌产品和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加先进技术装备和重要资源的进口,着力发展服务贸易。充分发挥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注重优化外商投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完善促进境外投资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走出去”发展。积极推动长三角合作与交流向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发展,共同打造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和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做好对口帮扶工作。加强与港澳台的合作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