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水乡渔民吃水变奏曲:五十年几度曲折
www.zjol.com.cn
2007年06月19日 07:03:47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湖州的小梅港紧邻太湖,一艘艘泊在岸边的渔船上栖居着众多渔民,四十岁开外的姚毛根就是其中之一。初夏的一天中午,姚毛根打渔归来,只见妻子正忙进忙出地淘米、洗菜,准备着午饭,他抿着嘴喃喃自语:“现在自来水直接通到岸边,可真方便,不像从前……”
思绪将姚毛根带到了几十年前的太湖岸边。“我们这些老渔民当年喝的可都是纯天然的太湖水。”他一边回忆一边告诉记者,“一般渔船上都会备上两个特制的大铁桶,等船开到水质比较好的太湖中央,我们就趁着打渔的间隙,往大铁桶里蓄水,最后带着鱼和太湖水满载而归。”
眼前的湖面波平如镜,然而几十年来江浙一带水乡人喝水的故事却在悄悄改变。
上世纪60年代——河水挑进大水缸
走进桐乡市屠甸镇荣星村村民张雪村家的院子,角落里几口大大小小的水缸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算什么,当年家里洗衣淘米都在附近的小河里,连喝的水也是用河里挑回来的,那时用来储水的水缸才大呢,一次能存下四五百斤水,能用上十天半个月。每家每户都有一个这样的大水缸。”因为没有现成的储水缸,年过半百的张雪村边说边从储藏室里翻出了一根扁担和两只木制水桶,向记者展示,水桶尘封已久,上面结满了蜘蛛网,“我年轻时,村里人要喝水得拿着桶去河里挑,两桶是一担,一担一百斤,想把水缸装满起码来回四五趟。”
说到大水缸,等于是打开了水乡人的话匣子。老家在德清洲泉镇的胡兴元讲起了自己儿时的趣事:当时水缸都放在厨房里,因为大部分水缸都有一米来高,取水不方便,所以许多人家干脆将水缸底下那一截埋在土里。给水缸灌满水以后,大人们还会往里加明矾;末了,再给水缸加上个盖子,防止灰尘落进水里。
为保持水缸清洁,爸爸妈妈每隔十天半个月就会来一次彻底清洗,管这叫“起缸脚”,当时六七岁小胡有空也会帮爸妈“起缸脚”——等缸里的水用得只剩十几厘米的时候,用个小碗把水连带着沉淀物搅浑,然后把脏水兜出缸外。由于水缸有一截埋在土里,外面看着不高,里面可深着呢。一次,正在“起缸脚”的小胡脚下一滑,一个倒栽葱就跌进了水缸里,幸好水缸是空的,否则就得上演现代版“司马光砸缸”了。
上世纪70年代——土井水煮出香喷喷的粥
“河里的水喝到1975年,我们村又打了两口土井,当时为了预防血吸虫病,所以改用井水了,附近好些村都是这样的。”说着,张雪村提着个小木桶走到院子里的水井旁,熟捻地挪开井盖打水,“比起逐渐受污染的河水,井水干净多了,而且冬暖夏凉,冬天洗衣服也不怕手冻僵。后来,几乎每个家境宽裕点的村民都会在自家门前屋口打口土井用。”
而井水留给于永根的回忆却是一碗香喷喷的粥。“记不得几岁了,大概是1980年前后,有一次跟着爸爸妈妈走亲戚,亲戚刚好在烧粥,就端了一碗给我吃。哇,那碗粥真是香,可好吃了,而且上面还泛着淡淡的绿色,特别好看。于是我赶忙跟亲戚打听,他告诉我粥是用井水煮的,我至今都忘不了那个味道。”于永根的脸上满是向往的神色。
水乡人用井水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现在走在乡间,仍能时不时发现土井的身影,只不过村民们使用土井的方法更现代了。在张雪村隔壁邻居的院子里,记者不光瞧见了自来水龙头,还发现了一口安装有压水泵的井,不用掀开井盖,只要一按铁制把手,井水便从事先接好的塑料水管里汩汩流出。“即便有了自来水,我们还是舍不得井水。”水乡人感叹。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作者:
通讯员 赵旭升 记者 沈蒙和
编辑:
瞿云微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