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大桥之灾警醒万桥大省浙江——
大桥:亟需套上防撞“保护壳”
浙江在线06月19日讯
一艘2000吨级运沙船因没有遵守航行规则,强行穿越九江大桥非通航孔,造成桥断、船沉、人亡的惨剧。这对航运发达,素有“万桥之省”美誉的浙江有着特别的警醒作用。
浙江的桥梁众多,有不少就处在繁忙的航道上。从京杭大运河上的著名古桥广济桥、拱宸桥,到举世瞩目的杭州湾跨海大桥,都处在航运繁忙的航线上。这些桥梁的安全状况如何,通航安全如何保证?为此记者采访了省海事、港航方面的有关专家。
事实上,由于桥梁众多、航运繁忙,我省内河航道船只撞桥事故不少,像京杭运河杭州段,几乎年年有船只撞桥的事故发生。九江大桥事故的前一天夜里,运河杭州市河段的潮王桥,就被运沙船撞了,该船当即沉没,沉船堵塞航道数小时。只是,我省的内河航道没有广东深,主干航道大多是4、5级航道,只满足开行300至500吨级的船只,加上我省在航道建设时比较重视桥梁的加固、改建工作,不少桥梁除了防撞墩等硬防撞设施外,还加装了防撞标志、航标、感应器等软设施。因此,我省内河虽有撞桥事故发生,但受损的多为船只,塌桥事故十分鲜见。
不过有关专家也指出,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半岛工程、洞头连岛工程、象山港大桥等一系列跨海大桥的兴建,以及我省沿海港口航运业的快速发展,类似九江大桥这样的事故隐患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像正在建设的杭州湾大桥、象山港大桥的主通航孔可以满足3.5万吨轮船通行,而舟山半岛工程的金塘大桥下,将通行5万吨巨轮。这对通航安全、桥梁防撞的要求大大提升。
但目前我国尚无桥梁防撞设计的强制性标准,桥梁的防撞设计全凭有关专家的经验。一般是设计者根据海事、港航等相关管理部门和桥梁投资方提出的通航要求,按照经验设计,再经相关专家评审通过。因为提高防撞能力,往往意味着多投入,在没有强制性标准的情况下,没有硬性规定,往往最终的防撞设计方案,是有关各方妥协的产物。
应该说,我省各有关部门一直十分重视桥梁防撞工作。比如,为了杭州湾跨海大桥,浙江海事局就专门设立了大桥海事监管办,派出两艘海事巡逻艇常年驻守、巡航在大桥建设水域。并已经着手制订大桥通车后的大桥水域通航安全管理规定。
但像杭州湾跨海大桥这样特大型跨海长桥,在通航管理的难度上可想而知。全长36公里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拥有数百个桥洞,但按设计,通航孔只有南北2个。大桥建成后,按照规定,所有船只只能从通航孔通过。这对相对规范的大型船舶来说,比较好管理。可对数量不少的个体运输船、渔船来说,让他们都规规矩矩,绕行通航孔,难度颇大。像此次九江大桥事故,就是因为运沙船强行通过防撞能力低的非通航桥洞造成的。
对此,相关海事部门已建议省内多座跨海长桥的投资方,建设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借助雷达、高频通信系统,实时掌控大桥周边的船舶航行动态,保证船舶按规定航线航行。
此外,船员的素质提高和教育问题,也引起了港航、海事、渔业部门的高度重视,特别是针对个体运输船、渔船从业人员培训教育等薄弱环节,有关方面正制订措施,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