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最有权势的人
当一群人排队等候时,叫号者就成了最有权势的人。面对逐渐增多的客户,私募基金经理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也越来越有“势”。
“现在我们要挑客户。100万元以下的不做!最喜欢500万的客户。”吴健说,他们还要求客户必须自有住房,并已经缴清房贷。“只有这样,才能承受风险。否则会有人每天盯着你,看看你给他们赚了多少钱。我们压力也很大。”
挑选客户成为一种权势,对客户资金的控制更是构成了一种权势。
私募基金一般是由一个基金经理或者团队列出一份购买清单,按照一定比例配置股票。每个投资者的股票账户保持相对独立。基金操作者会根据客户的风险接受能力对股票的配置做一些微调。
“我们的资金账号全部都被基金经理改了,自己没法动。买卖了什么股票,他也要至少一周后才会告诉我。”由于至少要150万元才能“加盟”,沈小姐和亲戚拼足了数后把自己的闲散资金全部投入了一个私募基金。在大额投入,对资金的控制又非常被动的情况下,沈小姐为基金经理做了完美的解释:“就是怕我们乱动账户,打乱他的投资计划,所以才改了我们的密码。因为怕我们干扰过多,所以才一周后才告诉我们结果。”沈小姐还对自己从未谋面的基金经理充满了幻想和崇拜:“我听说,给我做的这个人手上有十多亿资金呢。在他手上,钱都翻了好多倍。”
跑赢巴菲特
吴健现在最得意的就是跑赢了巴菲特:“巴菲特平均每年的收益率为30%。我们现在的收益都超过巴菲特。”
真有巴菲特这么牛吗?
“说得有点夸张。一是因为操作时间也不及他,他有几十年,经历了风风雨雨。还有就是我们‘船小好掉头’。”吴健说,股票市场上进进出出都要有人接盘。“你想,巴菲特几百亿美元的资金要动一动,谁来接?我们进出只有百万,甚至几十万,很容易有买家和卖家。关键就要看你的判断是否准确,能不能果断执行。”
“5·30”一役,成为吴健津津乐道的光辉业绩:“我们在开盘20分钟内,全部清仓。”在他看来,这次行动的成功源于自己以前的惨痛经历。
“1997年时,我经历过这样的大跌。那时也是印花税提高,很多股票一连十个跌停板。我在四千多点时觉得可能会有回调,不过没想到那么快。5月30日一早起来,一看报纸,印花税调高了!我马上就预计会有三到五个跌停。所以开盘后,报了个价格马上就出手了。有些人卖得不及时,就一直没出掉,最后还是亏了。”
私募的人才黑洞
去年开始,私募基金逐渐成长。“不少人都从证券公司跳出来自己做了。有些私下里也接点别人的资金,做小小的‘私募’。”一位证券从业人员说,“据我所知,全杭州100多个证券营业部里都有人在做私募或者走出来做私募。”
据说,现在做私募的大多是从熊市中走过来的。从2001年到2006年初,股票市场一片愁云惨淡。但整个经济都很繁荣,像烟草、电力行业,普通员工的年薪都有8万元-10万元。但是在证券行业,即便做到了管理层,年薪也就10万元,新进的员工只能拿3万-5万元。“2000年,我从经济管理专业硕士毕业,加上MBA一共二三十人,只有六七人进了证券业,其他大部分都去了银行。”吴健说。
杭州现在的私募基金团队往往很小,很多只有一两人,五六个人的团队已经算不错了。这些研究人员不用写研究报告,关键任务就是要通过技术分析挖掘优秀的股票,还要有非常好的业界关系,能和业内互通有无。这就需要有多年的从业经验和宽广的人脉关系。“现在刚毕业的学生肯定是不行的。不少人是从公募挖过来的。”
从公募基金流向私募基金并不是杭州仅有的现象。2006年12月29日,博时价值增长基金的原基金经理肖华已掌舵深国投的尚诚基金,成为了国内顶尖公募基金经理流向私募基金的标志性事件。此外,北京和上海等地也都有传闻一些顶尖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私募的薪酬更具有刺激性。”一位证券公司从业人员甚至这样断言,“能干的迟早都会做私募。”他说,公募和私募的收入差距实在太大。“公募基金薪水和业绩没关系的。年终奖拿的也是年初就规定好的比例。这样怎么可能让人有干劲呢。”
此外,公募基金还面临着每天排名的压力。而私募则可以看得更长远。“在境外,最好的基金经理往往也是在私募。巴菲特、罗杰斯、索罗斯等都掌管着私募基金。”说起私募基金,他无限向往。
一位资深的金融人士称:“其实私募基金的冷热,也可以反映股市的牛熊。在牛市中,基金经理流向了私募基金。但是市场不好的时候,一些基金经理又会回到公募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