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到每年高校学生毕业离校时间了。
每每临近毕业的时候,总能在各大高校的论坛上看到这样的帖子:毕业清仓大甩卖,爱拿什么拿什么……但类似网上甩卖,或者是学校和学生自发组织的跳蚤市场都无法消化掉大学生毕业离校后留下一大批“物资”。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大四学生毕业离校时,都是只身一人,拉着一个拉杆箱就回家了,背后留下的是成堆的书籍、被子及其他生活用品,甚至价格较高的电子产品。
那么,能不能找个渠道消化这些物品?能不能使它们“变废为宝”,发挥更大的作用?
现象
毕业“清楼”留下成堆物品
在杭州下沙某高校的生活区,记者看到一座小山似的废品堆堆在一幢宿舍楼门前,其中大多是书,还有几条被子,一些杂七杂八的生活用品。
在楼道下面的垃圾箱里,有几只学生们在大一入校时学校发的盛放生活用品的袋子,里面满满当当的,有被子、牙刷、脸盆、牙杯,几乎就是4年前学校发的东西,此外还有一些书、本子和废纸。
因为杭城许多高校毕业生的论文答辩已经于5月底到6月中旬完成,所以部分毕业生早早开始收拾东西离校,一些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已经直接去单位报到上班了。
记者走进男生宿舍楼,发现很多寝室都只剩三两个了人。在一些寝室里,被子胡乱地卷在床上,桌子上、地上到处都是书和笔记本,连门口的纸篓里也塞满了文具和书。
“学生答辩完了就回家了,不要的东西都扔掉了。”一位宿舍管理员告诉记者,再过几天,场面会更乱。
这种情形,在毕业生中被称为“清楼”。
去年从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毕业的吴江说起当时毕业“清楼”的场景,还是记忆犹新。
“我们学校规定收废品的小贩不能进楼,大家都把要卖的东西装在袋子里扔到楼下草坪上,五楼六楼的也这样扔,什么书、脸盆、开水瓶散了一地,都搞不清楚哪些是谁的了。反正那几天是很乱的,嘭嘭呛呛的声音到处都是。”
吴江也在毕业前的跳蚤市场摆过摊,但能卖掉的基本上是书和碟片,其余个人物品是没人要的。
后来吴江把4年的教科书都称斤卖了,加起来还不到13元钱。“被子统一收购价6元一条,我记得清清楚楚。还有电脑也多着呢,一个飞利浦九成新的纯平显示器只卖200块钱。任何时候都没有这么便宜的东西。”
“说实在的也没办法,有些东西运回家的路费,比买新的还贵,不如卖了、扔了。比如说当时我室友要把他的UPS扔了,挺贵的东西但就是不好带回家,我拿来了到现在还在用着呢。”吴江感叹道。
“这哪里是卖啊,基本都是送,送不掉的就扔了。”毕业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宋富回忆起毕业的场景,印象深刻。
“我们都把东西卖给楼下管宿舍的阿姨了。”陈文柔毕业于树人大学,对于毕业时的那段经历她一直很在意,“女生把东西卖了再回去,已经算好的了,有些男生毕业了只提一个皮箱回家,别的东西全部原封不动地扔在寝室里。这也太浪费了。管理员说,我们扔掉的留下的东西她们能用就拿去用,不能用的会卖掉。”
最让陈文柔感到痛惜的是遭到遗弃的各类布娃娃和毛绒玩具——逢年过节男生们花尽心思给女生们挑的礼物,“几乎每个寝室的床上都孤零零地坐着几个”。
“看着都觉得心疼!”浙大西溪校区的清洁工人说到每年毕业生离校时垃圾成山的景象时,仍然叹息。
记者随机调查了下沙、小和山等几所高校的毕业生,他们中大部分人在毕业后都把东西留在了学校里,其中男生比女生多,外地学生比本地学生多。
宿舍管理员成了物品回收员
很多学生在毕业时,会把不要的东西送给宿舍管理员。
“一到离开学校那天,学生就什么都不要了。”浙江大学的宿舍管理员老赵说,等学生走了之后他们管理员还得去宿舍打扫卫生,收集起来的物品能卖不少钱。
老赵经历了好几届毕业生,他现在用的东西中有很多都是毕业生送给他的,什么热水瓶啊,杯子啊,电扇啊。
每幢宿舍楼管理员就两三个,加上清洁工人,也就五六个人,所以每逢毕业,他们就要面对多得数不清的“毕业赠品”,大都是学生不愿带走的生活用品。
浙工大屏峰校区社区服务部的老李有时候会把自己收到的“礼物”分发给自己家人,有的送给熟人。所以每逢毕业,老李就会成为亲友中的红人,很多人都问他来要东西。
“说句良心话,有些东西还是很好的呢,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就不要了。”这些被遗弃了的物品总是让老李十分难受,“据我保守估计至少有20%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会把东西扔掉。去年,我们有幢楼里扫出了上百双鞋子,而且大多数都是好好的,还可以穿呢。”
外来务工者到学生宿舍“淘宝”
老李说,每到毕业“清楼”的时候,不止他一个人获益,附近的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也会到学校来“淘宝”。
据老李的指点,记者在小和山几所高校附近的居民区一带走了走,发现很多居民家里都有学校标识的物品,比如印有学校名字的袋子,有红色数字编号的杯子,还有写着宿舍号、甚至写着名字的热水瓶、脸盆等。
在小和山、下沙等高校附近的村民和外来打工者还半开玩笑地告诉记者,趁学生毕业之际去学校“淘宝”已经成了他们一年一度的“节日”。他们要么从学生遗弃的物品中挑选出能自己家用的用具,要么收集起来当废品卖掉,或者直接送人,做个人情。
靠在下沙某高校运动场拣空的矿泉水瓶子为生的王大妈告诉记者,每到6月,他们几个老姐妹就天天在学校附近转悠,能捡到不少好东西,去年她在学校宿舍楼下的垃圾堆放处找到一个大袋子,鼠标、键盘、音箱、衣服、鞋、书包,什么都有,她都给自己的孙子用了,有好几样还都挺新的。
在三墩附近做凉皮生意的陕西人陆道平说起这个也很开心,他来杭州三年了。从第二年开始,每逢学生毕业,他都要跑到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去淘宝。
“被子啊,热水壶啊,杯子啊,什么都有。”老陆说,每次他都淘个盆满钵满,有时候连碗筷都有。
老陆说,大学生应该比较讲卫生,很多东西自己洗洗就用了,用不了的东西就卖了,赚几个小钱贴补家用。
最近几天,老陆他们已经开始在中午或者傍晚时分到附近学校去转转,并且小有收获了。
建议
带不走的物品可以变成一份爱心
记者了解到,杭州很多高校在学生离开学校前都会举行有关文明离校的教育,其中就涉及毕业生离校前的浪费问题。学校团委、学生会甚至学生个人会组织一些“跳蚤市场”,使一些对毕业生而言已经无用的物品能得到再利用。
“但效果都不是很好。”杭州师范大学的学生会主席小蔡说,“大学教材内容比较深,专业性又太强,比不上闲书好卖。非专业人士都没什么兴趣。”而大家又觉得把书都带回家实在太重,大多选择遗弃在寝室。
曾担任过浙江大学西溪校区学生会副主席的梁波说:“大家都临近毕业,所有心思都放在找工作上,很少有人考虑是不是浪费之类的问题。而且在跳蚤市场上买东西的人似乎也不多,大家都宁可买新的。”
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朱法贞认为,大学生毕业浪费现象根本原因是现在大学生的消费观念问题,很多大学生都没有节俭意识。此外,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大,找到工作后,他们会有一种压力完全释放的感觉,甚至有种很强烈的成就感。“区区一些书,被子,他们也不放在心上。哪怕再贵一点的东西,有些人也不觉得可惜。”
“工作地点或家乡较远的学生,带大量的个人物品上路也确实不方便。”朱法贞教授说,“所以我建议学校给毕业生们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他们把自己不方便带走的、但仍有价值的东西捐赠出来。对他们来说没用的东西,或许对家境贫困的人们而言会派上大用场。”
倡议
让你的物品“发挥余热”
带走又无用,扔了又可惜。对毕业生们来说,处理书本、旧电脑和生活用品的确是一件难事。对家境较好的学生来说,丢弃一些已经用旧的东西不算什么。然而在遥远的贵州从江贫困山区,还有很多孩子从没见过电脑,很少看到课外书,甚至连一张像样的课桌都没有。朱法贞教授给了我们一个好建议:何不将这些物品捐赠出来,给可能需要它们的孩子?
本报在此向杭城所有高校的毕业生们呼吁,请不要将无用的东西一扔了之,如果好好利用,它们能够在贵州从江“第九世界”发挥很大的作用。我们同时号召各高校的学生会或社团组织加入我们的行动,能将本校毕业生的闲置物品收集起来,分类处理,部分学习用品可直接运往贵州,送到贫困山区孩子们的手中,其他物品经处理后所得的款项,可以用于资助那里的孩子上学。
有意加入的学生及社团请联系我们,热线电话:813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