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甘肃省天水市伏羲广场彩旗飘飘,唢呐齐鸣、礼乐声声。在香烟缭绕中,2007年全球华人公祭伏羲大典隆重揭幕。该大典是由甘肃省政府主办、天水市政府承办的。
全国政协副主席郝建秀铿锵有力地宣布“2007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仪式正式开始”。全体肃立,奏乐,击鼓鸣钟。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代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同志诵读颂伏羲辞。随后,甘肃省省长徐守盛恭读祭文。乐舞告祭后,众人敬献花篮,瞻仰伏羲圣像。在整个祭典过程中,唢呐齐奏、锣鼓共鸣、钟声喧天、庄严肃穆。
伏羲是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如同亚当、夏娃创造西方文明一样,伏羲、女娲点燃了中华文明薪火,对中华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伏羲因其在中华文明史的巨大贡献,千百年来被尊称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受到了中华儿女的称赞和共同敬仰。
伏羲壁画
据了解,民间祭祀伏羲的历史最早可追至汉代,伏羲被定为春皇,祭祀在春天举行;唐玄宗天宝六年,朝廷确定每年春季三月三日,秋季九月九日祭祀三皇;金、元两代沿袭;明代,将卦台山的祭祀日期定为每年仲春、仲秋的上丙日,即二月三日和八月三日举行。明朝年间伏羲庙建成,官祭伏羲移至秦州城,卦台山遂成为民间祭祀伏羲的中心,祭祀日期便改为每年农历正月十六、二月十五两次举行。至文革时期庙内建筑全被摧毁,祭祀活动停止。1981年,群众自发组织恢复祭祀活动,并重修庙宇。从此将正月十六、二月十五、五月十三(龙的诞辰日)定为祭祀日,一年举行3次,且日益隆重。
伏羲绣像
据史料记载,8000多年前的伏羲之前,“人民至质朴,卧者居居,坐者干干,群居聚处,知其母不识其父。至宓牺时,人民颇文,知欲诈愚,勇欲恐怯,强欲凌弱,众欲暴寡。”(《论衡•齐世篇》)伏羲结合当时先民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创画八卦、编结网罟、教人以渔、始兴嫁娶、制造乐器……用文明灯火,引导先民摆脱了茹毛饮血、巢穴群居、鸿蒙未启的原始状态,跨入了文明社会阶段。
伏羲部族在迁徙的过程中把生产劳动技术、日常生活经验、社会管理办法、走向文明的措施不断发扬广大,并汲取各地先进的经验和做法,传承和发扬了伏羲开创的远古文明,推动了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向前发展,为我国人类早期社会摆脱蒙昧跨入文明阶段作出了重大贡献,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使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源远流长。伏羲的“开天明道”之功,奠定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繁荣昌盛的根基,伏羲氏得到了子孙世代崇敬,被尊称为“人祖”、“人宗”、“人皇”、“羲皇”,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敬仰的“人文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