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记录身边的浪费现象,来唤起市民的节约环保意识。4月4日,由钱江晚报、浙江经视和浙江在线三家领衔、省内媒体共同配合的“关爱家园、从我做起”之“身边的浪费现象大家拍”活动启动后,许多热心读者把目光投向种种浪费现象。截至4月30日,我们收到200多幅作品,来自热心公益的志愿者、业余摄影爱好者、学生、老师等各行各业,读者的积极关注和参与,让我们感觉到关爱家园的那一份份热情。
水、电、包装浪费多多
200多幅照片火了“大家拍”
“这个活动非常好,生活中很多浪费似乎已经司空见惯。”读者俞谨是杭州一家公司的职员,自看到本报征集照片的报道后,有着强烈的环保意识的她变得更加敏感,相机不离身,经常发来一张张反映身边浪费现象的照片,很贴近生活,也很有启示意义。
去超市购物带回来的一个个塑料袋、吃完罐头堆成堆的空盒,放着无奈,扔了可惜,浪费资源又破坏环境,这些都成了俞谨快门下的素材。最近公司在一家酒店举行了一次中型会议,会议结束后很多座位上留下的一支支木头铅笔,又触动了她的“节约”神经,除了把这些铅笔带回家慢慢用,她举起随身的相机,给我们发来了《酒店会议后的木头铅笔》照片。
在本报的节能活动中,类似这样的热心读者还有很多。这其中,有一直热心公益的志愿者,如杭州市环保志愿者服务总队发来了精心整理的环保节约方案和《关爱家园,抵制污染系列报道》,也有普通市民大众;有老年人,也有小学生;有省内的读者还有省外的读者。济南一位读者就是在网上看到本报的相关报道后,把镜头对准街头巷尾那些浪费现象,其作品都已通过邮路到达记者手中。
尽管年龄、职业不同,距离有远有近,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本报这一活动的关心和支持,对家园的热爱和责任。根据读者的踊跃投稿,本报陆续推出水浪费、电浪费、包装浪费、宝宝物品的浪费等十多个主题报道。
你征集节水建议,我办“爱心互换”
读者影响读者
在本报的带动下,节约环保的热情在校园内弥漫。
在本报的启发下,从4月初开始,浙江工商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0402班同学进行了一次校园节水宣传活动,并在校园内设立了“节水建议箱”。经近一个月征集后,日前,该班同学周莹给本报发来很多整理好的建议:在洗衣服时可先洗浅色的衣服再洗深色的衣服,也可在洗衣前提前浸泡衣物;灌溉草坪可用二次循环水;教学楼和寝室楼顶可建造雨水接收池,可以将水连接到厕所用于冲洗便池等。
受本报《冲动的代价新装衣橱睡大觉》报道的启发,从4月19日开始,浙江工商大学校园“爱心互换”活动拉开帷幕。在听取本报的建议后,该活动将作为一个固定的活动坚持定期举行。
让我们欣喜的是,报道的不断推出,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节约”意识的读者,敏感地发现了很多以往未曾关注过的浪费现象。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绿之翼”环保协会的同学来信反映高校滥用横幅的现象。像他们学校有170多个学生组织(社团和学生会),每次活动横幅用过之后就被扔到垃圾箱里,一般的横幅都要100元以上,如果每个学生组织一年平均使用一条横幅,那么就意味着要花去17000元钱,而这仅仅是一个高校范围内。
一次性筷子变房子
一次性杯子变坐椅
变废为宝之民间版本
除了聚焦身边的浪费现象,在来信和照片中,一些读者还善于用心发现、细心琢磨。丢弃的垃圾在他们的精心构思和巧手下,脱胎成了时尚又实用的艺术品——
只要一把剪刀、一双巧手,客人使用后的一次性杯子即可变成一张华美的“欧式坐椅”——读者周凌晓用她的巧手来信告诉读者:身边的废物如果能加以利用也是一件好事。网友wsytsg001则用废弃的一次性筷子和生活垃圾,制作成了一幢幢精致的房屋模型。雪碧瓶、废塑料管、旧轮胎等,在富阳市里山镇村民夏锡良手里成了漂亮的“农家十景”……
“我们缺少的并不是环保意识,更多的是重视和坚持一种全新的健康的消费习惯。”一位读者在来信中说。浪费现象的一再曝光,尽管常常使人感觉心痛,但却也让人坚信:“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观念没有落伍,更不会消失,只是一时被人们忽视了,淡忘了。
目前,“身边浪费现象大家拍”活动已告一段落,但我们的关注行动还会一直继续。发动大家一起来关注浪费并杜绝浪费,其实节约只是举手之劳,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可以生活得更美好、更健康。
从今天起,我们将在钱江晚报网络版举办“身边浪费大家拍”图片展,大家可登录qbbbs.zjol.com.cn,然后进入“关爱家园总动员”观看、评点,“身边浪费现象大家拍”的颁奖活动不日将举行,大家的评点都将成为最终评奖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