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6月25日讯(记者 李敏) 贺元英,曾经是一名长期从事基层工作的社区党支部书记。退休后,创办了浙江第一所由民间自治形式的戒毒帮教俱乐部。
她常挂在嘴边的话是:“看着这些风华正茂的青年误入歧途,我的心象刀割一样的痛,为了挽救他们,我将尽毕生的努力,为禁毒大业鞠躬尽瘁。”
今年,贺元英被评为全国第二届十大民间禁毒人士,也是我省唯一入选者。
“远离毒品”康复俱乐部
2001年,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南门街道时值创建“无毒社区”活动,准备筹资创办了一所政府主导、民间自治形式的戒毒帮教俱乐部——远离毒品康复俱乐部。
当时,贺元英已从社区书记岗位退下来,得知这一消息,自告奋勇要求承担这一重任,她发自内心的表白得到街道的认可。“看着这些风华正茂的青年误入歧途,我的心象刀割一样的痛,为了挽救他们,我将尽毕生的努力,为禁毒大业鞠躬尽瘁。”
正如她表白的那样,6年来,贺元英以高度负责的奉献精神和真诚助人的态度,承受了社会、家庭的不理解与身体多病的压力,全身心投入禁吸戒毒帮教工作,取得了社会认可的良好业绩,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与称赞。
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参加康复俱乐部的戒毒会员达到31人,其中有4人达到3年以上脱毒,5人达到2年以上戒断毒瘾,6人达到1年以上不再吸毒,其余人员入会后基本都不再吸毒。
虽然个别吸毒人员出现复吸被强戒或劳教,她始终象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不离不弃,抱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在远离毒品康复俱乐部的效应下,南门街道辖区实现了辖区内连续三年无新的吸毒人员滋生。
从“不速之客”到“最受欢迎阿姨”
吸毒者在整体上处于被社会排斥和歧视的状态。他们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因此,涉毒人员家属皆碍于面子,不乐于吸毒子女到康复俱乐部来,也不乐于帮教同志的帮教。
在起步阶段,贺元英常常被拒之门外。为了打破门难进,脸难看的局面,打动戒毒会员和亲近家庭成员,贺元英可谓费尽心思、注入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她为了上门说教,不知跑坏了多少双鞋子磨破了多少次嘴皮。
她为了消除戒毒人员的戒心,取得双方的相互信任,建立了帮教动态管理卡。从工作实际出发,制定了“五必访”制度。
吸毒人员徐某从戒毒所出来后,情绪颇低落,丧失生活信心,她第一次到其家中访问时,被拒之门外,她并不灰心,两次三次地登门,最后打动了其父母的心,在其父母的配合下,与徐某交朋友,谈人生,同桌进餐,陪伴他度过最艰难的一段日子,通过她的努力,徐某真实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开始悔悟反省过去的生活方式,重新找回恢复健康生活的信心。
吸毒人员刘某吸毒自残住院,贺元英自费买了水果等看望,天天到医院与刘某谈心,使刘某及家人深受感动;刘某出院后表示:贺阿姨像我的母亲一样关心我,为了对得起贺阿姨的一片心,我以后决不再吸毒。
戒毒人员都说,贺阿姨现在被他们群体封为“最受欢迎阿姨”。
脱毒人员的工作她最操心
吸毒人员一般年龄较轻,要求就业的愿望较强,由于涉毒的缘故,又没有一技之长,许多单位都不愿录用,因此进行再就业培训既是吸毒人员的要求,也是其家长的愿望,同时也打消有些家长认为子女到康复俱乐部来无所事事的念头。
贺元英多次联系宁波市财办的职业技能培训点,免费为戒毒人员提供职业培训,帮助他们取得职业技能证书,指导他们再就业。
红起社区吸毒人员鲍某通过培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办了一家经营部,街道和贺元英对他的经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现在经营状况良好,鲍某及其家属对俱乐部给予的帮助深表谢意。
小叶是一位漂亮的姑娘,一次不慎使她堕入毒品的深渊,贺元英经常进行家访开导小叶,小叶在毒瘾发作时,深夜打电话给她,她不顾下雨赶到小叶家,陪她流过难忍的时刻。她像对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到处为小叶找工作,如今小叶有了自己的工作,逢年过节她都要去看望贺元英。
贺元英似乎有永远干不完的事,用不完的力气,电话那头,她满怀希望地说,正想方设法与企业联系,走自主谋业的市场经济的新路子,努力解决戒毒人员的工作与生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