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27日讯
“你们村的森林公园在哪里?”每当面对游客这样的提问,徐贤忠都在开口之前会心一笑。
在平常人看来,公园一般是供人游览的封闭式园林,但对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村民来说,建设中的黄贤森林公园,却是一个开放式的场所:群山环抱,海岸风光,乡村新貌,文化典故……无不是公园的组成部分。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以工业发展闻名附近的黄贤村,如今却选择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发展道路:以村为单位开发省级森林公园,这在浙江尚属首例。
三十年,“种”出森林公园
从奉化市区驱车40多分钟,位于东南海滨的黄贤村才展现在游客面前。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偏僻、尚未开发完毕的村落,今年五一长假,访客数量就达到16000人次。
“村里三四个快餐店都忙不过来,”农家饭店老板徐贤忠认为,这些兴致勃勃的游客,基本上都是奔着省级森林公园的风光来的。
村里最先完工的明珠湖景区,由于是宋代隐逸诗人林逋的故里而增添了几分人文色彩。村民将之视为黄贤的“西湖”,湖上的清鹤桥、九曲桥寄托着对先人的追思。而湖畔的南山,又被戏称为黄贤的“孤山”。
说到宁波的森林公园,位于革命老区的四明山森林公园、毗邻佛教圣地的天童森林公园,无不名声在外。而黄贤的独特之处在于,小村就是森林公园,森林公园就是小村。
徐贤忠的饭店有不少回头客。平日在都市奔波打拼的人,热衷于在节假日进行这样的身份调适——徜徉在黄贤“天然氧吧”之中,他们在“深呼吸”之余,让狭窄的生活空间得到乡野式的延展。
规划中的黄贤森林公园,面积达10200亩,共分3个景区28个景点,预计总投资超3亿元。公园建设顾问韩仁建透露,村里的旅游公司正在报批中,预计今年10月份,森林公园将正式对外开放。
不少参观者自然而然地认为,黄贤之所以成为今日的黄贤,其天赐禀赋是最重要的原因。这个只有500户人家的海边小村,坐拥万亩山林,南濒海岸线,东西北三面都是群山环绕。
密林、丽湖、茶庄、果园、海岸、滩涂、新农村、古典建筑,村里一应俱全。
但对于“黄贤是天然森林公园”的说法,78岁的老村长林仲荪并不认同。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山洪暴发、村庄被淹,上了年纪的村民,都还记忆犹新。
天灾人祸,使得上世纪70年代初的黄贤山林,多数衰败为薪炭林和荒山。生态破坏和经济窘迫,交织成村庄发展的困境。有几句形容村集体经济的打油诗这样说道:“欠债三万八千,年终不能兑现,只能向山要钱。”
30多年前环村的秃头山,是怎样被村民“种”成森林公园的?
不分山林,但“分树到户”
用“种树”、“养山”代替“砍树”和“毁林”,得益于黄贤人一个持之以恒的举措。
从1972年村里决定全面封山护林之后,30多年来,黄贤的万亩山林,除了1000多亩经济林由村民承包外,其余都归“集体养护”,统筹发展和利用。
徐贤忠清楚地记得,22年前结婚时,他向村里打了报告,批来2500公斤木头。床、三门大橱、被柜、梳妆台、八仙桌,俗称“五大件”的家具通过“集体审批制”,焕然一新地出现在婚礼上。
除造房子、打家具所需的木材外,村民烧饭烧水用的柴火,也由村里依照人头,统一分配。
与“合理使用”相配套的山林管理措施,还包括“科学种植”和“集体养护”。
“科学种植”意味着从实际出发,哪片山适合种啥就种啥,“黄土种茶树,黑土种果树,后山种茶树”;“集体养护”的实现途径是:村里组建近30人的护林队,分守在20多个山坳里,阻止“偷砍偷伐”。
推出这些举措的林孝良,已经在黄贤村当了30多年村书记。30多年前,这位从沪上返乡的年轻人,因家乡的满目疮痍而痛下“要让山林变颜色”的决心。
从那时开始,每年一过正月十五,黄贤村就会出现持续半个月的“集体种树”场面。村里、生产队、乃至每家每户都会相应领到种树数量的“硬指标”。除了面积较大的南山运用“播籽法”外,其他山林的“山下五里路、山上五里路”,都是村民用人工一棵棵种出来的。
与周边村落不同的是,即使是在“分山到户”流行一时时,黄贤村也顶住压力,坚持“集体护林”制。事实证明,附近一些自然条件并不逊色于黄贤的村庄,在分林之后,几天内就把林木砍得精光。
村里的治安调解员林伟表,对村里“分树到户”的举措印象颇深。
上世纪70年代末造进村公路时,村两委决定在路旁栽种水杉树,却屡屡没有成功:树苗不是被放牛娃随手用柴刀破坏了,就是被在路两边稻田里劳作的村民贪方便踩坏了。
经商议,村里开始实行“分树到户”:四人以下的家庭一人一株,四人以上家庭每户5株,挂上“责任牌”,每户保证自家树木“必须要成活”。
稚嫩小苗终于郁郁成林,林伟表至今仍能在千棵大树中指认出,哪些是“自家”的水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