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坪村村委会
曾被胡锦涛总书记接见过的村民李大爷
村里的新房子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坪村曾是当时全省“农业学大寨”的旗帜,九十年代温家宝先后视察大坪,大坪再次引来了世人的关注。
6月24日下午,首届网络媒体拢上行采访团一行人来到大坪村(大坪村位于定西市区以东5公里的浅山区,总流域面积4.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00亩,人均6.1亩。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123户,567人。2006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850元,人均产粮430公斤。)采访,被老典型焕发出的新风采深深感动——曾几何时,对于安定区青岚乡大坪村人来说,“小康”还是一个很陌生的词,可如今,这里即将变成全市浅山区小康建设第一村。这里的老百姓称,他们是在希望的田野上建设“民心工程”。碾盘社的小阁楼大坪特色的小阁楼在大坪村碾盘社。记者看到挖掘机、“三码子”来来往往,一片繁忙景象。24栋二层小阁楼拔地而起。抱砖的、砌墙的、放瓦的、挖土的人,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现年68岁的大坪村原党支部书记冉志功“退休”5年后又重新担起了村支书的重担。他说,我作为历史见证人,大坪今天的变化,是大坪人吃大苦、耐大劳的结果,更是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帮扶的结果。特别是金川公司在去年资助20万元之后,今年又拿出35万元资金和25万元的物资支持我们,大坪村的参与式整体推进小康建设通过村民自筹和有关部门支持已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先期的24栋小阁楼小康住宅即将全面建成。这几年村民建房迈出三大步,草房变瓦房,瓦房变砖房,砖房穿衣裳。圆水梦的拦雨坝在大坪,记者听着推土机、装载机的隆隆机声,看到村里男女老少齐上阵的筑坝拦水场景,深为他们战天斗地的精神所感动。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勤劳的大坪人自解放以来先后5次筑坝拦水,但由于技术、资金等原因好梦难圆。奔小康的阳关道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冉桂英的名字传遍了陇原大地,大坪人在一个山大沟深的穷山窝里改土造田,使人均有了4亩多稳产高产的水平梯田,成为全省树起的老典型。“但是过去只是一种历史,并不代表今天。”青岚乡党委书记张茂堂说:“我们要把胡锦涛总书记在大坪视察工作时的谆谆教诲变成自觉行动,投资15万元在原村址前建成了多功能的村办公楼,建立卫生所、文化室、兽医站、戏楼等,使之成为大坪人致富先富脑的重要阵地。力争今年年底人均纯收入达到2400元,使全村人尽快走上奔小康的阳关大道”。
据悉,2003年,大坪村被列为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村以来,按照“重树大坪新形象,再创青岚新辉煌”的发展思路和“把大坪村建成全市浅山区小康示范第一村”的战略目标,通过政府指导、社会帮扶、群众参与、综合开发的工作措施,全面整合项目、扶贫、帮扶、民政、财政、交通等方面资金460.5万元,其中财政专项资金65万元,金川公司帮扶150万元,综合开发项目资金40万元,扶贫资金100万元,民政资金6.5万元,交通资金10万元,群众自筹89万元。重点发展以马铃薯、畜草、劳务和蔬菜为主的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培育“陇中大坪”和“陇上大坪”2个马铃薯品牌,建设万吨贮藏库群28眼,建成劳务培训基地1处,引进纯种肉羊24只,建设高效节能日光温室28座。同时,积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蒋家庄淤地坝1座,配套集雨、排水渠系400米,投放集雨节灌手压泵100台,安装提灌设备3套;新修维修村社道路8公里,道路铺砂8公里,改造铺油3公里,栽植侧柏行道树2500株;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草808亩,荒山工程造林1100亩,建成生态家园示范户108户,配套标准化圈舍110间、沼气池110座、太阳灶130个,创立了“种草—养畜—沼气—肥田—增收”的生态经济模式。
通过项目建设,使全村123户567人的人均纯收入由1900元增加到2850元,人均产粮由430公斤增加到450公斤,全村实现了稳定解决温饱,进而向生态小康迈进的目标。2005年,大坪村被定西市委、市政府授予“小康村”称号。
2006年,大坪人民大力发扬“苦干实干、开拓创新”的大坪精神,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建成村级文化活动室占地32平方米,配备阅览图书3000余册,乒乓球桌1台、象棋一2副,并成立了一支秧歌队,进一步繁荣了村级文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设立村务、财务公开栏1处,建立了民情民意反映制度,健全了村民自我管理制度,组建护庄联防队3个,进一步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大坪村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又一次走在了全市的前列。
大坪村的变化,的确让人感动。今天的大坪村,党组织的先进性、党员队伍在发展经济和小康建设的表率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坪村,这个老典型,在新世纪焕发出了新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