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04日讯
“杭州大部分的办公大楼、停车场、娱乐场所,都有我的‘线人’,少说也有40来号人吧……”
说这话的人叫冯向东,32岁,和老婆在杭州朝晖开了一家水果店。不过,如今水果店的生意基本已经交给老婆打理了,他的第一身份是“职业新闻报料人”。
昨天,冯向东向工商部门提出申请,希望注册杭州第一家报料公司。不过,他这个伟大的构想却把工商局的工作人员搞得一头雾水,目前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里还没有“报料公司”这一新行当。
冯向东的希望暂时落空了,但他的报料行动还在继续进行中。
信息时代,风生水起
“每个人都是一名记者。”这句口号的诞生,既是新闻界的一场大地震,也意味着市民新闻学的正式亮相。
上世纪末,杭城各大媒体几乎同时开通了面对市民的新闻热线电话,并许以不同数额的奖励报酬。随着媒体竞争日益激烈,一个特殊的新行当也应运而生——职业报料人。
他们如同上世纪30年代上海滩的“包打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后,向媒体报料,从而获得不菲的“报料费”。
他想打造杭城首家报料公司
出场人物冯向东
冯向东的第一次报料经历,已经是2004年下半年了。
这一天,他在逛马路的时候,发现卖报亭里有人在吵架。凑过去一看,原来是有人拿了25个近乎“绝迹”的2分硬币去买报纸。卖报人很委屈,宁可不做生意也不要这个钱。
冯向东觉得是顾客在找茬,很替卖报人打抱不平,就顺手打了一家报纸的热线电话,记者很快就来了。
第二天,新闻见报,冯向东领到了30元报料费。他第一次知道,原来“管闲事”也有物质奖励。从此,他迈入了报料人的队伍。
时间久了,冯向东发现这一行的收入还不错。“坦白地说,平均一个月两三千收入肯定有的,而且时间又自由。”由于水果店的生意不算很忙碌,他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职业线人”上,“业务”也由单一向报纸报料拓展到广播、电视等全方位运作。
为了适应新工作的需要,他开始添置装备:一辆电动车,两个电瓶,一只手机,一只小灵通,一副墨镜,最关键的是手头一个笔记本,里面有杭州所有职能部门的电话。
“不听广播”是冯向东奉行的一条准则。“几个报料人的底细,我还是明白的,XXX是听交通91.8的,XXX是听西湖之声的……”在冯向东看来,这些专靠听广播报料的“二道贩子”,终究成不了大气候。
冯向东的努力,也让他真正尝到了报料的甜头。从2004年至今,几百条报料的报纸他都收集着,已经快一麻袋了。战绩最辉煌的是2006年5月,冯向东的报料涉及医院、车祸、火灾、路边的花花草草等各个方面,总共收到了9000元的报料费。其中打点线人花了1000余元。
冯向东的目标是向南京“第一报料人”叶方龙学习,而且他还想打造杭州第一家报料公司。“普通百姓直接报料时,由于新闻敏感性不足等原因,往往使一些好的线索错过报道时机。我办专业公司,可以帮助他们协调、联络新闻媒体,对双方都有好处。”
不过,要开办一个“冯向东报料公司”的想法,目前并不可行。昨天,杭州市下城区工商分局的工作人员答复,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里没有“报料”这一行业,因此将公司命名为“XX报料公司”的提法,并不合适,建议取名为“XX信息咨询公司”。
对此,冯向东很郁闷:“咨询公司遍地都是,名头哪里叫得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