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在浙江正式录取27人,候补16人●香港科大内地招391人,比原计划增加241人,增幅达160%
浙江在线07月05日讯
今年浙江理科状元、学军中学的李清扬已经在7月2日被香港大学录取。当晚,她收到了来自香港大学的录取传真,目前初步选择的专业是工商管理学院的“会计与财务管理”,并同时获得4年总额45万港币的奖学金。与此同时,昨天,浙江考生胡雅(化名)正在焦急等待香港大学的来电,他作为今年香港大学公布的候补录取学生,希望能够有机会被正式录取。
今年港校报名报疯了
高校录取即将开始,提前招生的香港高校这两天纷纷组织面试、发放OFFER。究竟北大清华的吸引力大还是港校大?港校优势在哪里?一位亲历了杭州、上海等地赶考经验的父亲说:“今年港校报名报疯了!连高考状元都把天平倾向了港校,导致录取分数线超高!”
此前一天,香港大学2007年面试录取名单已经正式公布,浙江有27名学生被港大正式录取,人数居内地第三位,并有16名学生成为候补人选,浙江的优质生源深受港大欢迎。
与此同时,香港科技大学今年的内地生录取名单也公布了:最终录取人数高达391人,而原计划招生人数仅为150人,增幅高达160%。该校今年面试的浙江考生分数是理科650分,文科615分。
理科状元先去北大读一年
李清扬此前没有参加香港大学报名,但是在夺得今年浙江省理科状元之后,香港的几所知名高校、内地的北京大学都成为可供她选择的对象。
此前,香港中文大学已经承诺给予她全额奖学金,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也已经将她列为新生,但是香港大学为她提供的补报名机会,使得李清扬有了更心仪的选择。
据悉,李清扬有很深的北大情结,一直盼望能在未名湖畔享受大学气氛,而香港大学非常诚恳地表示:她在内地大学委培的第一年学业,可以从规定的浙江大学转至北京大学,此后三年在香港大学完成,由此既能读北大又能读港大,两全齐美的方案,就使得李清扬毫无遗憾地选择了香港大学。
15000港元留位费及时缴纳
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香港院校在内地自主招生,必须于2007年7月7日前完成录取工作,获得香港自主招生院校录取而又确认接受录取的同学,内地高校将不再予以录取。香港科技大学要求获得该校录取的内地考生,要在7月7日中午12点前,将15000港元的留位费存入指定账户。如果未能按指定时间回复并缴付留位费,将视为自动放弃录取资格。
香港大学由于确定了一批候补名单,因此学校要求考生在7月4日前缴纳留位费。如果录取考生过期不缴费将视为放弃就读,学校将从候补者中录取。据悉,今年香港大学公布录取258名内地本科生,候补录取393人。“如果录取者中有放弃就读的,我们将从候补名单中根据考生面试和高考分数从高到低继续录取。”香港大学的负责人表示。
众多优秀生相中香港科大
香港科技大学公布的名单,人数达到391人。去年该校在内地录取152人,今年3月公布的招生计划数也是150人。但是,由于面试学生非常优秀,所以实际录取人数增加241人。
杭州二中一位已经接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两张OFFER的理科男生,昨天晚间的家庭会议上产生了幸福的烦恼:香港科大商科超强,新加坡国立大学有全奖,孰轻孰重?虽然家长比较倾向于新加坡国立,但儿子还是从专业发展前景出发,天平倾到香港科大这边。
赴港读书学费不便宜
今年,在公布内地招生计划时,这两所港校都表示要上调内地生学费。
香港大学招收的内地生第一年将在内地大学上课,因此学费仍维持在3万港元不变,但随后3年在香港学习每年学费将由8万港元上调至10万港元。此外,在香港就读期间,每年的住宿费和生活费约需5万港元。
香港科技大学在校网上公布的内地生就读费用,其中基础年全年和本科课程每年学费都为8万港元(“环球商业管理课程”和“科技及管理学双学位课程”每年10万港元),而和之前4年27万港元标准相比,今年起就读港科大4年将多花5万港元。
我拿什么吸引考生
-徐澜
我们的高考优秀生几乎人人想上北大清华。今年由于省市高考状元陆续选择了港校,而使这一延续多年的法则改变了。
宁波诺丁汉大学校监、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上周很激烈地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什么时候我们有一半学生不想进北大、清华了,就说明我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突破。
他举了一个例子,他所认识的一个美国大学生,SAT成绩够上哈佛,却选择了一所烹饪学院。这所学院的录取率和哈佛一样低,学费却比哈佛贵,据说欧美10%的烹饪专家出自那个学校。杨福家说:“这说明他们的人才概念很宽泛,充分认知不同类型高校的价值。”
香港高校在浙江受热捧,香港今年12所大学来内地招生的大获全胜,当然可以作为杨福家校长此番言论的一个佐证。但就像北大清华不应该是高考状元们的唯一选择,港校也不应该是浙江优秀考生的唯一选择。家长和考生选择港校,固然香港在治学、理念、办校策略、培养人才上有独到之处,所处的国际大都市的氛围也是非常诱惑人的。但放眼四周,其实还有更多的路径可供优秀考生们进行多项选择。今年我报考了广东暨南大学,或者我报考了浙江传媒学院,是不是就吃亏了呢?是不是我的前途就不如别人了呢?我想不是,更多的机遇与选择,本来就是一个注重教育的国度所应提供给考生的。每一所有自己特色的高校,在妒忌和感叹港校和北大清华正面PK的同时,是不是应该思量一下:该以什么样的方式留住人才?
容我篡改一下杨福家校长的话,那就是:什么时候我们的高考生选择了N多大学,而不是一窝蜂地奔几所高校,中国的高等教育就真正做成大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