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首页 | 高层吹风 | 浙江观察 | 理论前沿 | 决策解读 | 工作简讯 | 中心组学习 | 社科信息
    
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自从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每一届党的代表大会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十三大的主题是:“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十四大的主题是:“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五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十六大的主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如果从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主题算起,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整整25年了;如果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算起,我们在这条道路上已经走了29年了。近30年的伟大实践证明,这是唯一能够引领中国沿着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胡锦涛总书记今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当前我们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阐述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富于创新,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团结奋斗,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的核心思想,就是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党的代表大会将要决定中国今后如何发展的重要时刻,总书记再次强调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抓住了统一思想的关键,抓住了今后发展的根本。

  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深刻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换来的最重要的经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包含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教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之所以能够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取得史无前例的伟大进步,给中国人民带来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实实在在的利益,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关键在于我们党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赋予科学社会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道路,才能引领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小康,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清楚地向世人昭示: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将坚定不移地带领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决不会走什么民主社会主义道路,也不会效颦于当今的资本主义道路。在旗帜问题上的任何模糊和动摇,都只能带来思想和行动的混乱,给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造成严重危害。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倡导以人为本,推进科学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这次讲话中强调,“长期以来,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不断探索和研究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讲话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使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国情,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深刻认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仅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且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为人类解决发展中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都贯穿了科学发展的要求,围绕着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目标,是科学发展观在各个领域的具体体现和进一步展开,它们组成了一个有着内在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掌握了科学发展观,就掌握了理解这些战略思想的钥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把它作为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以实际行动高举旗帜、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关键是要做到四个“坚定不移”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使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遇到大量新课题新矛盾,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容易使一些人感到迷茫和困惑。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是做到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四个“坚定不移”。

  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我们必须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探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盲目崇拜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和洋教条,不能用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论点束缚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不能在新形势下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不能对各种陈腐的“潜规则”熟视无睹、随波逐流。

  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要进一步坚定改革攻坚的决心和信心,努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一切阻碍发展的陈规陋习。毛泽东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就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提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全部优秀成果的结晶,我们的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必须努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掌握主动权,积极吸收世界上一切对中国人民有用、有利的东西。

  必须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完善社会管理,维护安定团结,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这就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把四大建设作为一个内在统一、有机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使它们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加强薄弱环节,健全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保障全国人民共建共享小康。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就一定能顺利发展。

相关稿件  
·光明日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特征
·怎样理解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保证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