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气候中心 毛燕军
一、高温灾害性天气的标准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高温灾害性天气的标准如下:
长城以南日最高气温≥38℃或日最高气温达35℃同时绝对湿度≥34百帕,长城以北日最高气温≥36℃或日最高气温达33℃同时绝对湿度≥32百帕。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当地气象部门对高温灾害标准会有一些补充。我省一般以日最高气温≥35℃作为高温标准。
二、高温预警信号
高温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一)高温黄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连续三天日最高气温将在35℃以上。
防御指南:
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做好防暑降温准备工作;
2.午后尽量减少户外活动;
3.对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温指导;
4.高温条件下作业和白天需要长时间进行户外露天作业的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二)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37℃以上。
防御指南:
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落实防暑降温保障措施;
2.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高温条件下作业的人员应当缩短连续工作时间;
3.对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温指导,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4.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注意防范因用电量过高,以及电线、变压器等电力负载过大而引发的火灾。
(三)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图标:
标准: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
防御指南:
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采取防暑降温应急措施;
2.停止户外露天作业(除特殊行业外);
3.对老、弱、病、幼人群采取保护措施;
4.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特别注意防火。
三、高温报告的发布
一般在盛夏季节,预计未来3天或3天以上我省浙西南地区的最高温度≥37℃,或其它地区的最高温度≥35℃时,可酌情发布高温报告。
高温报告连续发布3天以后,如预计未来高温仍将持续时,高温报告可停发,若在此阶段,最高温度又上升了一个量级(≥38℃),仍应发布高温报告,待这整段高温结束前可在预报中作高温即将缓解的说明。
四、浙江省高温天气的一般特征
浙江省≥35℃的高温天数气候平均(1971-2000年30年平均)全省17.8天,但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其中最多的是丽水,达40.4天,最少的是嵊泗只有0.3天,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5~9月,最早出现在4月中旬,最迟出现在10月上旬,夏季(6-8月)高温天数占全年总数的93.2%,7-8月高温天数占全年总数的84.5%。
五、浙江省夏季高温天气产生的主要原因
浙江省夏季大范围的高温天气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异常有关。最主要的原因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异常稳定且非常强大,我省受副高西伸脊的控制。
全球变暖为近百年来气候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自1861年以来,全球气温持续上升,在20世纪的100年间平均气温上升了约0.6℃。我省夏季高温与全球变暖也有一定的关联。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使城市年均气温比郊区高出1℃以上;夏季,“城市热岛效应”会加剧高温的程度,杭州、宁波等城市就有“城市热岛效应”。
六、高温天气的影响
一般来说,夏季出现高温是一种正常的气候现象,但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属气候异常事件,严重时将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
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会使部分小型水库基本干涸,河水断流,大部地区晚稻移栽严重缺水,部分地区无法适时插秧,农作物生长发育受到很大的影响,蔬菜生长不良市场出现短缺;一些地方用水用电紧张。
人体的热感与空气湿度有关,当气温高于28℃,绝对湿度(以水汽压表示)大于30百帕时,人会感到闷热。有关研究表明,环境温度高于28摄氏度时,人们就会有不适感;温度再高容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等症状;气温持续高于34摄氏度,还容易导致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研究表明人在45℃的湿空气中待1小时后会中暑昏迷,高温天气达到或超过34℃,会造成夏季各大医院就医人数增加。
七、如何防范
首先,人们应当树立高温灾害意识,只有将高温提到自然灾害程度,将高温看作和雷电、地震、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一样引起重视,将人的安全看作比环境更重要的安全需要,在高温发生时才能更加自觉、主动地加以防范。
其次必须学会科学避暑和防暑,人们更要关注天气预报尤其是高温警报,注意防暑降温保健康。特别是户外和高温环境工作的,如田间劳作时,更应注意防暑降温。
高温期间农业要设法抗旱,加强农田水分管理,早晚勤浇水、铺草、搭遮阳网以遮荫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