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首页 | 高层吹风 | 浙江观察 | 理论前沿 | 决策解读 | 工作简讯 | 中心组学习 | 社科信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十六大以来理论创新

  第三,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客观地反映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在现阶段的新情况、新要求。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不是凭空提出来的,而是经济社会阶段性特征对我们党提出的新要求。这些阶段性特征实际上都是中国当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的表现形式。我们既要看到新情况、新问题,又要看到社会发展的连续性问题。比如讲,这两年大家强调的民生问题,重视民生是十六大以来的一个亮点,但是千万不能解读为我们过去不重视民生,现在重视民生。不要割断历史,但是确实现在有新的情况、新的特点。邓小平那个时候提出的民生问题,首先是脱贫,让人民富起来;到90年代第二步是要奔小康,在脱贫之后社会条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时候民生问题出现新的要求。于是医疗卫生问题、教育问题突出起来,社会对公共需求的增加和公共服务不足之间的矛盾就凸显出来。这个矛盾不是取代了社会主要矛盾,而是社会主要矛盾在今天的新反映。所以当前的民生问题,有新的特点。这些问题的解决要靠新的发展思路。十六大以来,我们之所以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其原因就在于此。

  (二)科学发展观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长期以来,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不断探索和研究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个话讲得非常好,非常到位。我们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用不到三年时间恢复了原本就很脆弱、又被战争破坏了的国民经济;在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迅速改变面貌。其中最重要的经验,就是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强调的: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以后,一方面要继续完成尚未完成的革命任务,另一方面要围绕生产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各方面工作;在建设中要善于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认真地团结全体工人阶级、全体农民阶级和广大革命知识分子,还要尽可能多地团结同我们合作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之际,毛泽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其基本思想就是在发展中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篇著作和后来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都已经触及到中国经济建设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后来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些重大关系问题,提出了要协调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中央和地方等诸多方面的关系,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毛泽东还特地强调:“这里所说的统筹兼顾,是指对于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作计划、办事情、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这些重要的论述及其所包含的深刻思想,来自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初的实践,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今天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源头。

  全党集中精力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过程中,在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对中国的发展问题做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比如在“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上,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以及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时代特征和面临的机遇等各个方面,作了以往从未有过的系统论述,得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结论。比如在“什么叫发展”的问题上,邓小平强调,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强调发展必须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又比如在“怎么样发展”的问题上,邓小平的论述更为丰富,包括发展要抓住机遇的思想,在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思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通过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国内稳定和国际和平是发展的必要条件的思想,等等,从各个方面阐述了不仅要坚持发展,而且要坚持科学发展的基本思想。可以说,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是第一个比较完备的科学的发展理论。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检验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形成和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毫不动摇地坚持邓小平的发展理论,在努力纠正邓小平指出的“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失误的同时,不断从新的实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观点、新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发展理论。特别是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各方面矛盾也以更为突出的形式显现出来。党中央在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实践创新中不断推进发展理论的创新,为21世纪中国的发展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正确方向。在发展的观念、发展的全面性、发展的质量、发展的模式、发展的动力、发展的目的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观点。这些来自于实践的重要思想理论成果,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丰富实践,是科学发展观形成和提出的直接思想来源。正是这样的历史实践及其提供的丰富经验,使我们党在进入21世纪以后,能够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总结、提炼并精辟地概括出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以“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实质的科学发展观,从而实现了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

  (三)更加自觉地促进科学发展学习研究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的自觉性既来自于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也来自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对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提出的党性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6•25讲话中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胡锦涛总书记这次讲话中提出的一个新命题。这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我们都知道,增长不等于发展。发展不仅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而且要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使人民得到实惠。这几年,我国经济较快平稳发展,总体是好的。但是,投资拉动的结构性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还有所发展,出现了信贷过多、投资过多、贸易顺差过多等突出问题,发展速度由偏快向过热转变。为了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大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大局出发,按照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要求,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因此,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我们:一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二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切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联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系列重要举措,必须结合今天的实际,认真落实。特别是在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密切联系的今天,还要考虑进一步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一关系全局的战略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一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二要深化财税、金融、计划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三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相关稿件  
·蓝蔚青:以理论创新推动创新创业
·浙江论坛: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
·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凝聚人心
·曾庆红: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
·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创新
·省委举行"浙江论坛" 李君如开讲"党的理论创新"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