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概况    
·浙江省简介
·杭州市简介
·绍兴市情
·台州市情
·地理历史
·文化艺术
·经济发展
·投资环境
·对外开放
·旅游风光
杭州湾跨海大桥
杭州湾跨海大桥
杭州美图
杭州美图
美丽的杭州
美丽的杭州
美丽的夜景
美丽的夜景
杭州美图
杭州美图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2007连线浙江 > 杭州站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杭州: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

  十六大以来,杭州市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建设生活品质之城。走出了一条杭州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经济生活品质:从量的增长与质的提高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又好又快。2002年到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由1568亿元增至344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由3029美元增至6505美元,五年翻一番,达到中等发达城市水平;财政收入由188亿元增至624亿元,五年增长2.3倍。与此同时,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粮食生产稳中有升,都市农业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超过70%。实施“工业兴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迈出坚实步伐,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由1869亿元增至6729亿元,五年增长2.6倍。非公经济主要指标居全省第一,59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居全国城市第一。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去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2.5亿美元,五年增长3.5倍,累计有5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杭投资;实际利用内资325亿元,五年增长4.5倍,“省会经济”、“总部经济”加快发展;外贸出口总额262亿美元,五年增长2.6倍。实施“旅游西进”战略,建设服务业大市,成功举办西博会和首届世界休闲博览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4.5∶50.6∶44.9,杭州被授予“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东方休闲之都”称号。

  今后五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力争总量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0美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30000元和12000元,家庭财产增加,恩格尔系数下降,人民群众普遍过上殷实富足的小康生活。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层次提升,增长方式转变,生产劳动科技化、艺术化,工作环境人性化、舒适化。“和谐创业”蔚然成风,全民创业广泛开展,生活与创业高度融合。

  文化生活品质: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文化事业日趋繁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全面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史志档案事业加快发展,数字电视、动漫游戏、文化创意产业异军突起,杭报集团、文广集团、西泠印社、杭州出版社做大做强,建成杭州大剧院和西湖、运河、江南水乡博物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获得国家和国际艺术奖项110余项,创历史最好成绩。150余处文物古迹得到妥善保护、维修和利用,建成首批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中国国际动漫节落户杭州,被确定为国家首批数字电视试点城市。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圆满成功,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社区卫生服务街道(乡镇)覆盖率达100%,新建市民健身苑(点)1091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43平方米。

  今后五年,逐步完善文化服务体系,老城区基本形成15分钟文化服务圈,各区、县(市)文化馆、图书馆全面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全市90%以上街道(乡镇)文化站、图书馆达到省、市"东海明珠"建设标准,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充实。教科文卫体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增加,人人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0年,每千人执业医生数超过2.8人,体育人口比重超过50%,人均预期寿命接近80岁。教科文卫体主要发展指标处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市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素质全国一流。

  政治生活品质:“法治杭州”与“平安杭州”统筹推进,社会政治保持稳定。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一个核心、三个党组”的领导体制,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壮大,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地方外事等工作不断加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有效发挥,工会工作得到中央有关领导批示肯定,市妇联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团市委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服务集体”称号。基层民主建设加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扩大。圆满完成“二五”依法治市和“四五”普法教育任务。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和“12345”、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深化平安创建,强化外来人口管理,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及时调处矛盾纠纷,有效化解群体性事件,连续两年实现安全生产事故“四个零增长”,连续4年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被新浪网和《小康》杂志评为全国治安最好城市,去年人民群众对杭州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95.2%。

  今后五年,达到民主健全,法制完善,民主协商普及,参与渠道畅通,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得到落实,合法权益受到保障,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走上民主化、法制化轨道。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本地人与外地人、中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地位平等、和睦相处,杭州成为不同阶层人民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

  社会生活品质: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向纵深发展。 “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城市人文精神深入人心,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乡村覆盖率100%、参合率94.4%。在全国率先实行城乡义务教育免收杂费,17万名困难家庭中小学生获得教育资助,去年共有12万名外来创业务工人员子女在杭接受义务教育。成立教育集团51个,188所中小学实行名校集团化办学,557所城乡中小学结对互助。在全省率先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优质高中招生比例达7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8.6%,在杭高校全日制在校学生达37万人。5年来老城区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拆迁安置房、农转居公寓、人才公寓等保障性住房1695万平方米,3.24万户居民乔迁经济适用房和拆迁安置房。市区住房成套率为91.2%,市区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21平方米,比2001年增长35.6%。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在全国率先推行“五险合征”,参保人数大幅增长,全市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90.13%,城镇集中供养率达98.7%,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达99.07%。建立健全帮扶救助困难群众长效机制,“春风行动”不断深化,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3.46%,我市被评为全国就业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去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9027元和8515元,五年年均增长11.8%和9.8%。2005年我市全面小康总体实现程度达89.8%,居全省第一。综合科技实力保持全省第一,创新环境排名全国大中城市第二。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人均预期寿命达78.9岁,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

  今后五年,达到家庭幸福,邻里和睦,人与人诚信友爱,全社会互帮互助。平安创建深化,社会安定有序,刑事发案率和犯罪率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增强。劳动就业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公平正义,分配制度完善,社保投入增加,基尼系数小于0.4,社保覆盖率达到全面小康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公共产品和服务质优量足。

  环境生活品质:环境优化与民生保障统筹推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实施“环境立市”战略,先后获得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城市投资环境“金牌城市”、“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等一系列荣誉,跻身中国“十大品牌城市”行列,排名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第二位。“破七难”取得阶段性成果。实施城市化战略,西湖、西溪湿地、运河三大综合保护工程硕果累累,“和谐杭州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33929”、“三口五路”、“一纵三横”、“五纵六路”道路综合整治和背街小巷改善工程全面完成。钱江新城加快建设,下沙、滨江、小和山、浙大新校区4大高教园区形成规模,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高新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4个国家级开发区,江东、临江、钱江、余杭4个省级开发区和各县(市)省级开发区加快发展,“一湖三园”建成开放,钱江世纪城建设全面启动。萧山、余杭对全市发展贡献增大,5县(市)发展全面提速,杭州城市发展从“西湖时代”迈入“钱塘江时代”,市域网络化大都市雏形初现多管齐下破解“行路停车难”,获“全国城市交通畅通工程模范管理(一等)水平城市”称号。开展满意单位不满意单位评选,实行市直机关综合考评,对转变机关作风、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起到了很好作用。开通“96666”、“96345”两条监督和服务热线。加强城市管理,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评。

  今后五年,“三副六组团”初具规模,“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城市新格局基本成形,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建设取得进展,杭州都市交通圈、旅游圈、经济圈、文化圈初步形成,城市化率达到72%,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4.6‰。生态市建设取得新突破,市区人均绿地面积超过12.5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超过38%,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主要水系监测断面水质三类以上比例达到70%,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4.4%,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年均分别减少3.5%。市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超过25平方米,市区住房成套率超过95%,自来水供水普及率达到100%。地铁一期建成,快速公交成网,公交分担率达到35%以上,人民群众出行条件改善。杭州城市清洁、清静、绿色、亲水、无视觉污染,成为全国一流“宜居城市”。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