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9月18日电 "砍树,越砍越穷;看树,越看越富!"临安白沙村党支部书记夏玉云18日在向全国网络媒体介绍白沙村农家乐的成功经验时说。
位于浙江省西北部的白沙村是临安市太湖水系南苕溪的源头第一村。9.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6个村民小组150户农户共510人。全村林业用地746.6公顷,耕地面积仅10.2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7%以上。但在开展卖山货、卖生态之前,群山环抱、满目苍翠却让这个小山村一穷二白。
夏玉云说,90年代以前,白沙村的农民靠砍树、烧木炭为生。我们称之为"卖木头"的时代。有些村民家里饭都吃不饱,砍树、烧木也挣不了很多钱,还引起了山洪暴发,村民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90年代初,白沙村采取封山育林、严禁烧炭、控制木材采伐量等措施保护森林。引导群众走上发展笋干、茶叶、山核桃、高山蔬菜等非木质资源的新路子,这既让农民增收,又保护了环境。这被他形象地称为"卖山货"。
"白沙村1996年的人均年收入达到3455元人民币,但如何再提高农民的收入又成了下一个主要问题。这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提出了'生态旅游'的概念。"夏玉云说,这给白沙村指出了一条发展道路,我们称它为"卖生态"。
1998年8月,白沙村开发了临安市首个以生态休闲旅游为特色的"太湖源生态旅游景区",以真山、真水、真空气成为长三角地区游客的一个重要生态旅游目的地。2006年景区游客人数突破23万人次,门票收入800多万元。村里的农民成了生意人,农家女有的成了种植、加工的能手,有的成了导游、售货员、服务员等,"生态旅游"在这里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
2003年,村委会提出了"总量控制、适度规模、品位提高"的发展思路,改变布局分散、缺乏特色、卫生状况差等局面。经过整治和引导,白沙村将办理"卫生许可证、治安特种行业管理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统一起来,建立了临安市第一个"农家乐协会"组织,出台章程,规范各类管理制度,确保经营合法,服务规范,价格统一。2006年,该村农民的人均收入已经跃至9526元人民币,贫困户的人均收入也在5000元人民币以上,孤寡老人都安排进入养老院。
夏玉云说:"村民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了很大的转变。客人注重环境,村民自然就注重环境,他们不再砍伐树木,而是植起树来。"现在,每逢双休或黄金周,到这里来休闲游的客人络绎不绝,有时要提前一星期预定。"姚明还来这里拍了婚纱照呢!"夏玉云说。
据了解,为了保护环境,白沙村对农家乐的经营控制较为严格,今后也将不随便扩大经营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