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村”改造后宽阔的道路。
村里的图书室。
“晴天一把刀,下雨一团糟,小车开不进,板车用牛拉。”这首在村民中流传的打油诗据说是描写2000年之前的下郑村的。下郑村位于婺城区罗埠镇东南部,紧挨着杭金衢高速公路罗埠出口处,是衢江右岸冲击平原上一个古村落。
如今的下郑村,宽阔的水泥路连着家家户户,绿化、亮化、美化,加上一应俱全的活动设施和文体活动,让下郑村村民过上了像城里人一般的品质生活。
★访民生
上周六,记者来到下郑村采访时,罗埠镇党政办秘书俞锐、联村干部张土财正和村“两委”干部正在讨论着什么。一听,原来是讨论如何解决养殖户用电成本高的难题。现在下郑村养猪户多了,有36户,目前生猪存栏一万多头。但所有的中小猪场都按照工业用电标准收费,养猪户认为自己不算企业,希望按照农用电来收费。
1.大力发展养殖业
“我们村是个只有270户人口的小村庄,以前只有几户从事养殖业,绝大部分村民都以务农为生。”下郑村村支书郑立福不善言辞,去年曾被评为婺城区“双带”好书记,他本人也是养猪户,生猪存栏600多头。郑立福说:“以前我们家只养了两头猪,一年出栏四头,但是因为没有路,屠宰要拉到村外面去,很费时费力。”
2000年以来,村民陆续扩大规模发展养殖业,下郑村几乎家家户户从事养猪、养鸡、养鸭、养鱼、养珍珠蚌,人均收入从2000年前的2000元攀升到现在的6000元。村庄整治后,“空心村”成了漂亮的居民区,养猪场都建在村外集中管理,一出门就是水泥路,运输很方便。
2.一人可过的弄堂
村委会主任郑立松带记者参观改造后的下郑村,他指着两户有马头墙的老房子和中间一条小弄堂说:“这就是以前村里最好的房子,两个大房子之间铺上鹅卵石就是弄堂,几乎只能容一名壮汉通过,下雨天连雨伞都没法撑。村庄整治后我们保留了这么一段小弄堂以示纪念。”
“以前村民把晒干收割回来的稻草当柴火,可挑到村子中间就要改成背了,因为窄窄的里弄没法挑进去;下郑村富起来的村民买了摩托车也只能停在村外,因为村子里一条能开摩托车的路都没有。”郑立福说,“交通不便不仅阻碍了全村人的经济发展,还严重影响着村容村貌。最让人头疼的是,村中老人过世了,殡仪馆的车开不进来,都要家人抬很远的路到大路上才行。”
★听民意
村中旧房和闲置宅基地未利用,而在村周围占用耕地建新房形成“空心村”是我市不少农村的现状。对于深感“空心村”种种不便的下郑人来说,村庄整治更不能等了。可一划算,村子里有2/3的老房子,拆迁改造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全村改造需要80万元的资金,这让村集体经济只有区区几万元的下郑村无法承受。
1.不拆不卖修祠堂
村“两委”干部开了几次会议后决定“小改造”:主要为了拓宽道路、拆迁七八户危房以及粉刷外墙。即便如此也要十七八万元,然而村“两委”干部在多次和村民代表和拆迁户开大会后了解到大多数村民对“治表不治里”的“小改造”持否定态度,而一致的意见是全方位的“大改造”。一贯以“顺应民意”作为工作思路的村“两委”班子听从了大多数村民的意见,重新规划村庄整治、特别是改造“空心村”的工程。
郑立福说:“去年5月,下郑村启动村庄整治以来,资金奇缺。村‘两委’本来有自己的打算,就是想把屡修屡毁的祠堂卖给收购文物古迹的生意人,价格都定下了,20万元。”这是一座始建于明代的郑氏家庙,原来还有总祠堂,已经毁坏不存,保留至今的是建于康熙年间的小祠堂,名为“善庆堂”,至今已有330多年历史。该建筑为三进厅,正门刻有“纯其祖武”四个大字,砖雕、石刻、照壁、壁画和“善庆堂”的木质匾额均保存完好,虽然没有更多精美的雕梁画栋,倒也古朴典雅,是个典型的江南家庙。
下郑村有90%以上人家姓郑,得悉村里要卖祠堂的老人纷纷反对,认为这是祖宗留下来的文物和村里的文脉所在,不能卖,最好能够修缮回去。卖还是修?赚钱还是贴钱?一时间,村民们热议起来。村“两委”也左右不了,就召开了由60多位村民代表组成的“听证会”,最终少数服从多数———留了祠堂,日后成为老年活动室,由村里筹资维修。
2.废土填塘变公园
村庄整治后,村子里道路拓宽了,村民的人心也齐了,磕磕碰碰的事情少了,村里的治保调解员也不像以前东家跑西家劝了。村中央还建起了灯光篮球场,村里组建了篮球队,村主任郑立松自告奋勇当起了队长。42岁的郑立松说:“现在篮球队有13人,都是自己前来报名的年轻人,我是队里的老头子了。我们发了两套队服,一般要求每星期集中练一次,不过目前水平还不咋的。”
郑立松一边说着,一边骑着电动车带记者逛新村。在标准篮球场的旁边占地约两亩的小坡上种着各种灌木、乔木,像个小公园,但明显是刚刚栽种的,灌木丛还没有修整齐。“这里原本是个池塘,叫下塘,村子里塘很多,我们村干部去参观了汤溪镇下新宅村的村庄整治,发现他们用柱子把池塘围起来,还建造了一个小亭子,很是羡慕,回来也想照搬到下郑村的两口塘。”但一估算,建个水榭亭台的景观需要10多万元。村里又召开四五十人参加的听证会,村民议定的结果,80%的村民以太费钱为由反对,并要求将废弃的两口洗涤塘改成公园,村“两委”遵照执行,公园很快就建成了。
郑立松说,这个办法不仅处理了拆迁带来的废土,而且村里多了两个绿化小公园,还节省了一笔开支,发挥村民的才智真是一举三得。“接下来,村里还想改造村西北面的后溪,那里有一些老樟树,本是村里的一处风景,但现在水葫芦堵塞河道变成了死水,是改造河道还是改造成公园,最终还是要通过听证会由村民投票决定。”
★重文化
下郑村的“两委”办公室是一个独立的小院子,墙壁上的醒目位置写着“由民主张、由民管理、由民支撑、由民监督、由民评定”。村“两委”办公室的隔壁就是村里的图书阅览室和象棋室,这是由福泰隆捐资成立的众多农村图书室之一。每到农闲时节,村民们都会聚集在图书阅览室借阅书刊,平日光顾图书阅览室和象棋室更多的是老人和儿童,爱好看书已在下郑村蔚然成风。
1.各方支持办演出
今年4月12日,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广播电视总台组织的文化下乡就把第一站设在下郑村,在给下郑村710名男女老少奉献一台高质量的文艺演出的同时,有关部门还当场赠送了价值三万多元的文体用品。
一个月后,“平安婺城”记者行大型采访活动启动仪式也在下郑村举行,当满载着二十几名受邀记者的大客车驶进下郑村的村民广场时,看到村民们穿红戴绿,个个喜笑颜开,听到锣鼓声声,丝竹悦耳,还以为是村里邀请的专业演出团体。原来,这是村里的腰鼓队在表演节目,十名大娘大嫂组成的腰鼓队穿着大红衣服,腰系红色腰鼓欢快地跳着舞。
下郑村民依靠政府的扶持部分解决了该村在改造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难题。他们用一场演出来感谢有关部门的支持,村民们载歌载舞,表达着满足和喜悦。
2.借风使力兴文体
村庄整治的成功使干部群众一条心,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开展文体活动的积极性。去年10月,在下郑村青年村民的要求下,下郑村相继成立了舞蹈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跳绳队,还设立了象棋室。去年11月,高标准的灯光球场在村中央建成后,市体育局还赞助了一套篮球架,再过几个月,这里将承办一次高级别的篮球赛事。有关部门则赞助两万元帮助该村组建了腰鼓队和广播室。
有关部门还将出资修缮“善庆堂”,以后这里不仅修古如古,成为一道文物胜迹,还将成为村民的文体活动中心。
在一些老年村民的呼吁下,村“两委”顺应民意,还恢复了这个拥有500年历史的古村落原有的一些民俗活动,如“走马灯”和“踩高跷”。
一时间,下郑村的文体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有了文化支撑,村民的生活充实了,村民素质也日渐提高。
以前村中老人围着灶太忙,为了门前门后的环境卫生还忙不过来,如今村里三名保洁员每天将村中卫生收拾得干干净净。村里的环境变干净了,村民们也自发维护这样的幸福生活,主动提出要圈养家畜的村约,这也是今天我们在下郑村看不到鸡、猫、狗乱跑的原因。
采访中,路过的村民纷纷讲述起这两年村庄整治文化建设带来的大变化,要记者好好表扬他们的村“两委”。
据村支书陈立福介绍,在村民的大力支持下,从去年5月至12月底,除政府政策性补助外,下郑村仅用村集体积累的十万元资金顺利拆除了92户、占地6950平方米、建筑面积13220平方米的旧房,并基本完成了重建。重建规模相当于全村建设用地的1/6,如今90户被拆房户大部分已建成新房。(0904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