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层吹风 | 浙江观察 | 理论前沿 | 决策解读 | 工作简讯 | 中心组学习 | 社科信息
    
冯骥才:帮助农民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

  “种文化”这个概念很好。要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要送文化,更要立足于“种文化”。

  农村“种文化”要种出成效,我觉得要有三个因素:一要因地制宜。当地要有一些文化由头、文化因子,才容易培养,无根的东西是很难种下去的。比如有一帮人喜欢画画,可以办一个画展,请一些画家过去和农民朋友交流交流。有一支现成的吹奏乐队,可以经常在村子里开展一些小型的表演活动,带动其他村民一起来学乐器。二要勤浇灌。把种子种下去,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好好地施肥、浇水、培育,才能让种子生根、发芽、开花。三要培养当地的主力。“种文化”的主力应该是当地村民,要发现当地的人才、骨干,让他们自己发挥作用,外面来的专家学者只是起到辅助作用。要让“种文化”本身具有生命力,不能总是像输液一样,靠外界去扶植。把这三方面做到位了,才能真正把文化种活。

  另外,我认为文化包括文艺,但不等同于文艺。文明的风气、民俗生活、节日节庆、餐饮习惯等都是组成文化的元素。当地的传统民间文化是当地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自己创造的,是源头、根基。从精神意义上说,它是一个民族感情和理想的载体,是大众愿望和审美的直接表现,是一种生活文化,是和生活融为一体的。同时,它又是集体性的文化,一个地域共性的文化。一个民族的特征最直接地由它的民间文化表现出来。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不会顺着走,相反会反过来走向本土化,向着本土化发展。就是说:越是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越是本土化。日本、法国早就这样做了,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文化定位,对自己的文化进行了较好的抢救和保护,避免了许多人类文明不应有的损失。欧洲不少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遗产日”,让后人不要忘记自己的历史,越是发达的国家在这方面做得越好。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开放以后,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我们自己的文化创造者和持有者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很多农村里的人羡慕城里人享有的文化,喜欢模仿,他们没有意识到,其实自己固有的文化更有价值,更值得自豪和骄傲。有一次我去陕北一个村子考察,当地有一户人家祖祖辈辈都会剪纸,剪得非常漂亮,外国人看了都喜欢得不得了。但是他们自己一点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家里的墙上不贴窗花,反而贴着歌星的海报,他们觉得这个才是时尚。

  这就是问题所在,也是文化人应该承担起的责任。“种文化”的过程就是要帮助农民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让他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自豪感。生活在城市里的学者、文人,可以帮农民出点主意,让他们的文化被更多人所知道,所熟悉。比如现在原生态歌曲很流行,就是音乐人下乡发现了好民歌,把它推荐出来,重新加以包装,在公众中间得以流行。当然,也有一些文化,它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消失了,没办法继续存在,那至少应该记录下这些文化,放在博物馆里,让后人知道我们曾经拥有过这些东西,以后做研究时可以有地方查找,不至于在我们手里让文化出现断层。

  媒体能主动介入到“种文化”的活动中,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为媒体有它独有的优势。比如,媒体有广泛的影响力,可以让更多的人来关注、重视这件事,也可以利用它手中的资源,呼吁和引导更多的人一起加入到这个活动中来,帮助农民更好地把文化种活、种大。

相关稿件  
·喜听“种文化”丰收的锣鼓
·浙江日报评论员:喜听“种文化”丰收的锣鼓
·“种文化”图片展让城里人羡慕农村生活
·"种文化"昨秋收庆典 浙江农民舞出不一样的精彩
·首届农民种文化“秋收庆典”昨举行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