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参观罗蒙服饰的展销中心 |
|
记者参观罗蒙服饰展销中心 |
本网记者詹晓东 侯玮 梁国瑞 11月13日发自宁波
镜头一
1916年4月的一天,时任中华民国总统的孙中山,带着一件日本陆军士官服走进上海浙江路上的一家西服店。他希望店主把他改成适合他穿的中国式服装。样衣很快就出来了,它既有西服的特点,又体现中国风格;既符合中山先生的身材,又符合中山先生的身份。
孙中山对这件衣服似乎很感兴趣,对样衣提出了不少建议,每条建议又不是纯粹的服装款式问题,而是衣外有“意”。遵照中山先生的意见,西服店的师傅一丝不苟地改,精工细作地做,终于一件全新的衣服送到中山先生的面前。这件衣服博得了孙先生和他周围人的一致叫好。它就是第一件“中山装”,而这家西服店店主便是来自宁波奉化的王睿谟。
镜头二
1956年,周恩来总理要出访印度、缅甸,他通过国务院典礼局,请来北京波纬西服店的余元芳师傅到家里做西服。几天后,西服送到总理面前,总理一一试穿,件件都很合适。从此,余元芳的名字留在了总理的脑子里。一次,总理发现平时穿的那件中山装磨出了一个小洞,就很自然地想起了余元芳,便把他叫来补衣服。衣服补好后,余师傅请总理过目,总理怎么找也找不到补过的地方。总理笑着对余师傅说:“只听说波纬的师傅衣服做得好,想不到补衣服的手艺也这么好。”这位为总理补衣的余元芳也是奉化人,他经营的波纬以“为首长服务专门店”而闻名沪上。
以上两个镜头中闪现的西服缝制高手,就是宁波大名鼎鼎的“红帮裁缝”的代表人物。十九世纪初,西风东渐,当时被称为“本帮”的传统中式服装面临新的改革。一批来自宁波的裁缝夹着一把尺子和剪刀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宁波裁缝中又以奉化人居多。而奉化裁缝又以做西服名扬上海滩,当时人称碧眼红发的外国人为红毛人,所以专为外国人做西服的宁波人,统称为“红帮裁缝”。在中国服装史上,“红帮裁缝”创立了五个第一:中国第一件西装,第一套中山装,第一家西服店,第一本西服理论著作,第一家西服工艺学校。而宁波,也因此成为中国近现代服饰文明的发祥地。
带着对往昔辉煌的敬意,今天,“走遍长三角”记者走进“红帮裁缝”发源地——奉化,一起去探寻“红帮文化”的今生演绎。
“红帮裁缝”裁出“罗蒙”天地
1984年,在这块孕育了“红帮裁缝”的土地上,“罗蒙”诞生了。
罗蒙诞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聘请高级顾问,也就是设计师。当时,厂长的月工资是28元,而高级技术顾问的月薪却是1000元。余元芳、董龙清、陆成法等“红帮”名师都曾担任过罗蒙的高级技术顾问。余元芳除了担任罗蒙的高级技术顾问,还破例收了五名徒弟。
“罗蒙”为了从红帮名师那里学到技术,没有汽车就用拖拉机把名师从上海接到厂里,手把手地指导员工,帮助员工掌握“一挺、二平、三直、四服、五窝、六圆、七顺……”的技术要领。精湛的民族传统工艺,在植根于红帮故里的“罗蒙”这里重新散发出了夺目的光彩。
1994年,中国服装行业曾选出西服的十大名牌。而时至今日,这十大名牌中依然享有号召力的却只有罗蒙和雅戈尔。为什么?今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罗蒙集团副总经理朱绪龙说:“我们的三个法宝就是品质,品牌和创新。”
罗蒙集团总裁盛静生曾说过:“罗蒙的质量,就是追求101%的完美”。“罗蒙”的负责人向记者解释说, “现在各家服装企业都在追求100%的完美,也就是从裁剪、缝制到销售服务的各个环节,都追求尽善尽美。那么我们的这多出来的1%来自哪里?我们的这个1%来自在进行以上这些工序之前,集团对于面料的苛刻要求。面料从毛纺厂进入罗蒙后,要面对专门检测人员的“火眼金睛”。每个微小的跳丝都逃不过他们的目光。而所有有跳丝的地方,都将被裁出。”正是无数个细节,才可能写就西服王国中的不老传说。
“红帮精髓”的传承与创新
现在罗蒙集团的高级技术师傅们,都已经是余元芳老先生的第三代传人了,他们承担着罗蒙最顶级产品的制作任务——纯手工经典西服。
制作一件纯手工西服,要运用打针眼、扦缝、察缝、倒钩针、拱缝、花针缝、锁眼等多项技法,经过300多道工序,即便是从有20年以上从业经验的缝制师傅优中选优,一个人也得用两天才能完成。这是“红帮”工艺在新的时代又一次淋漓尽致的展现。
不过,罗蒙并没有局限在自己的传统优势上。随着1996年实现中国服装出口美国零的突破,融入国际市场步伐的加快,罗蒙把设计国际化放到了品牌国际化的最重要的位置上。意大利、法国、韩国的众多名师都曾担任过罗蒙设计师,他们对罗蒙引入国际化前卫设计理念,加速罗蒙品牌与国际接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红帮名师到国际顶尖设计师,中国的、传统的与世界的、时尚的设计理念的交汇与结合,罗蒙品牌正走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