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层 | 原创 | 各地 | 社会 | 产经 | 科教文体卫 | 生活 | 图片 | 视频 | 人物 | 看浙江 | 舆论监督 | 平安浙江订阅本频道的头条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专题稿件 正文
   | 打印
放大 原大 缩小 打印 
2007年“浙江骄傲”最具影响力人物提名候选人13号

  13号 周晓丽

  姓名:周晓丽 性别:女出生年月:1979年10月 民族:汉户籍地:浙江义乌 婚否:已婚职业:特殊教育 文化程度:高中工作地:义乌市残联育智教育中心

  本年度主要事件

  一个千万富翁的女儿,抛开父辈赚钱的生意不做,卖掉机器,把厂房腾出来创办了不挣钱的脑瘫康复部和育智教育中心,把最美的青春和特殊的爱献给了400多个脑瘫、智力残疾的孩子,其中大部分困难家庭的孩子都给予免费治疗。为了让这些特殊的孩子有信心面对未来,周晓丽正在筹备一个工疗站,让康复中的孩子做一些简单的手工劳动,将来能靠自己的力量自食其力。

  具体细节

  29岁的周晓丽有个13岁的先天脑瘫的弟弟。从弟弟两岁那年起,周晓丽就和母亲一起抱着弟弟四处求医,花了近100万元治疗费,弟弟还是只能抱在怀里,不会走,不会说,大小便不能自理。1999年,周晓丽一家打听到河北石家庄市小儿脑瘫康复中心有一位叫马飞的年轻医生很有名气,就抱着一线希望前往石家庄。经过多年的治疗,周晓丽弟弟学会了走路、自己拿勺子吃饭,还学会了自己大小便。周晓丽自学脑瘫康复知识,用“千万遍教学法”辅导弟弟,弟弟不但开口叫“爸爸、妈妈”,还学会了1000多个汉字,甚至能够上网听歌、浏览等。周晓丽为弟弟的无私付出深深感动了马飞,2002年7月,两人喜结连理,周晓丽带着马飞双双“飞”回义乌。

  弟弟的变化让其他脑瘫儿家长看到了希望,纷纷前来求助。周晓丽决定,和丈夫创办一个脑瘫儿童康复中心,帮助这些特殊的孩子和他们的亲人减少痛苦。为了支持女儿,周晓丽的父亲结束了年利润300多万元的工厂生意,变卖机器,将价值千万元的厂房腾空。在义乌市残联和卫生局的支持下,2004年5月第14个助残日,义乌市首家民办康复机构——义乌市残联脑瘫康复部成立了。从此,周晓丽放弃了随父从商之路,当起一名没有工资的特殊教师。

  脑瘫康复部成立时,周晓丽才怀孕两个月。当时,康复部只有6个孩子,周晓丽和丈夫担起了照顾孩子的责任。“那些孩子生活根本无法自理,大小便经常会拉在裤子上。”大小便的异味加上妊娠期反应,周晓丽强忍着呕吐给孩子们换洗衣裤。有时,这个孩子还没收拾完,另外一个孩子又拉了,筋疲力尽的周晓丽忍不住泪流满面。在康复教室的功课表上,“洗手帕”、“穿鞋带”、“辨别男女厕所”都是课程。周晓丽说,在这里,教孩子就是从上厕所、穿脱衣服开始,而且得一次又一次不断重复地教。正是在这里,许多患儿经过持续的康复治疗后,从瘫软在地到慢慢站立,从脚后跟不着地到放平走路,从闭口不言到会叫“爸爸妈妈”。

  2005年4月初,金华电视台播放了一则新闻,报道了金东区鞋塘镇3岁女孩蓝蓝的故事。蓝蓝一出生就是个脑瘫儿,3岁了还不会翻身,不会坐,连脖子都挺不直。蓝蓝的母亲抛下孩子离家出走了,蓝蓝的父亲因妻子离家产生了厌世的念头。周晓丽和丈夫看到电视后非常同情蓝蓝一家的境遇,主动提出为蓝蓝免费治疗。三个月后,经过一个疗程治疗的蓝蓝学会了翻身,还可以双手撑地独立坐20分钟。蓝蓝的父亲和奶奶激动地称周晓丽夫妇是恩人。

  如今,7年过去了,周晓丽夫妇收治了400多个脑瘫、智力残疾的孩子,其中大部分困难家庭的孩子都给予免费治疗。有人打听过了,周晓丽用来办康复中心的场地,如果出租,一年的租金不会少于15万元。可周晓丽投资的康复部只有付出,很少有物质回报。但周晓丽认为不亏:“如果你和这些孩子在一起久了,你会爱上他们,你会心甘情愿为他们这么做。”

  孩子们进步了,可是他们的将来呢?他们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自食其力呢?如果没有劳动技能,这些康复的脑瘫者还是很难融入社会,于是,创办残疾人工疗站的念头在周晓丽脑海中萌发。周晓丽说:“让育智中心毕业的孩子和社会上许多智障康复者在这里得到庇护性就业,是我接下来的工作。义乌有中国小商品市场,如果能接单做些简单的手工活,比如串珠花、贴商标等,让他们赚取一定的报酬,不仅自食其力,也有了精神寄托,甚至能重新树立自信心。”

  推选过程

  经基层推荐,金华广播电视总台、金华日报确认,决定推选周晓丽为“浙江骄傲─2007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评选活动候选人。

  经推委会推选,成为“浙江骄傲—2007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评选活动20位提名人物。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Copyright © 1999-2015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