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浙江文化犹如春潮涌动的大江,激荡出新时代的强音。
以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的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总结宣传“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活动在浙江大地展开,滋润着浙江人的文明素养;一批深入解读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生动实践的力作叠出,浙江灿烂文化遗产被挖掘、保护,延伸着浙江人的文化底蕴;文化设施不断改善,文化精品层出不穷,丰富着浙江人的精神世界……文化,让浙江如此精彩。
去年,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高度,作出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实施。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担任省文化研究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多次对“八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并作出重要指示。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省委副书记夏宝龙等多次深入宣传文化单位调研,指导工作开展。全省有关部门和各地按照省委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方案,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有效合力,形成了有利于文化创新和发展的浓厚氛围。一年多来,“八项工程”进展顺利,绘就了五彩缤纷的精彩画卷。
公众的文明素质不断提升,文艺创作呈现繁荣,浙江人民的文化生活大大丰富
今年8月1日,一个火热的夏日,江西瑞金叶坪旧址。91岁高龄的老红军宋太针亲手点燃了火炬,浙江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火炬接力活动由此启动。随后,红色火炬沿着红军长征路线一路传递到了革命圣地延安。10月9日,火炬开始在浙江省内传递,每到一座城市都引起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成为万众热议的话题。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是我省实施文明素质工程的一个重要活动载体。着力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文明素质工程的根本目标。我省以学习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科学发展观和“十一五”规划等为内容,大力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和文明创建活动,推行礼仪教育,倡导时代新风,使公众的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今年1月11日上午,浦江县仙华街道发生一起意外事件,面对散落一地的巨额现金,现场群众不为所动。最后,10万元现金分文不少地回到失主手中。在这一事件中,浙江普通老百姓以自己的行动写下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文明素养的提高离不开优秀文艺作品的熏陶,而文化精品工程通过政府扶持项目的实施,催生了大量的佳作力作,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在上月举行的2006年中国越剧艺术节上,浙江的新编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红色浪漫》、《越女三章》、《天道正义》夺得了4个金奖,占到金奖总数的一半。而令昆曲迷激动的是,浙江的《公孙子都》入选了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成为全国30台初选剧目中唯一的昆剧。
舞台艺术精彩纷呈,其他艺术门类同样繁花似锦。美术作品《“人物画浙军”新作展》,电视连续剧《海之门》、《越王勾践》、《农民代表》,动漫作品《环保剑》、《魔幻仙踪》,精品出版物《夏衍全集》、《黄宗羲全集》(增订版)等也受到欢迎。
令人瞩目的是群众文化也如烂漫的山花开遍农村和社区,基层群众尽享文化带来的欢乐。浙江开创了以“文化大篷车”为农村送演出的新模式,如今“文化大篷车”成了一个现象,全省共有13辆大篷车奔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演出近千场,观众达100余万人次。
文艺面向群众、面向基层的参与者越来越多。今年是越剧诞生100周年,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和嵊州市联合主办了“越剧大巴百村万里行”活动,历时7个月,参与活动的演员达5000人次,观众近10万人次。
同样为群众称道的是文化设施的不断改善。在实施文化阵地工程中,我省着力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村一级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文化设施的建设。目前全省35061个行政村中,有19395个村建立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全省共活跃着24667支业余文体队伍,超过51万名的业余文体骨干带领着更多的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在浙江农村,很多农民像城里人一样享受着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
关注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浙江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化得到挖掘、保护,浙江的文脉不断壮大
今年,义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敢闯敢创的义乌人缔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通过大力发展商贸经济,从当初的农业小县一跃成为如今的经济强市,唱响了一曲建设小康社会的壮歌。我省适时深入总结“义乌发展经验”,举办专题理论研讨会等,使更多人从理论高度认识义乌,义乌经验成为一部建设和谐社会的生动教材。
文化流淌在人们的血脉里,沉浸于人们的观念中,它不但能够丰富人们的社会生活,还可以凝聚力量,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能够指导发展方向,推动社会进步。文化研究工程坚持从研究浙江出发,深入解读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生动实践,大力推进浙江当代发展研究,着力挖掘整理浙江历史文脉,推进历史文化专题研究,系统梳理浙江文化名人资源,全面盘点浙江历史文化典籍,挖掘文化内在动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激活文化基因提供智力支持。
目前,我省通过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等大院名校的紧密合作,组织实施了“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实践”等系列研究,完成了一系列有份量有影响的理论研究成果。历史文脉研究则从188项申报课题中确立了7项系列研究项目和97项单项研究课题,已出版或正出版的包括《浙江通史》、《浙江学术思想史》、《浙江民间故事史》等。另外,百册“浙江文化名人”系列丛书已出版55册,其余书稿在今年年底将全部完成。文澜阁本《四库全书》、《吕祖谦全集》、《南宋史系列研究》、《王国维全集》、《黄宾虹全集》等研究文献已启动编纂。
浙江的文化遗产众多,民族民间艺术丰富,保护传统文化是保持浙江区域文化特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我省实施文化保护工程以来,社会各界文化保护意识明显增强,文化保护氛围日益浓厚,浙江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也因此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在日前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我省新增国保单位59处,总数达132处,继续保持全国第五位。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样不遗余力,2003年,我省开展了民族民间艺术普查,并率先在全国公布了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64项,同时推荐了87个项目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今年6月,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浙江以39个项目(44个子项)的总数荣列榜首。
如今,保护民族民间艺术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特别在今年6月10日我国首个“文化遗产日”前后,全省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展示活动,通过举办文艺晚会、成果展,举行民间艺术节,展示优秀民间艺术等,大力向公众宣传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竞争力大为增强,专业人才不断涌现
在我省的东阳横店,每天都有不少来自国内外的剧组在此取景拍摄。我国首个影视产业实验区在横店挂牌以来,带动了影视产业的飞速发展。目前,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共吸引了120多家影视机构入驻。去年,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入园企业实现营业额3亿元,今年上半年已达3.37亿元。
今年,我省出台了《浙江省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指南》,提出要以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为主要基地,加快打造中国重要的电影制造销售基地。同时,《指南》还明确指出了目前国家鼓励、允许或限制非公有资本投资的相关文化产业领域,为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指明了方向。目前,众多的民营资本开始涌入文化产业“掘金”。
这一切得益于文化产业促进工程的实施。我省还出台了《浙江省文化建设“四个一批”规划》,专门成立了浙江省文化产业促进会,目前会员单位已达93家。成功举办了首届义乌文化产业博览会和中国国际动漫节,有力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我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出台相关政策,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文化传播工程的实施则使浙江的文化竞争力大大增强,文化传播辐射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传播渠道进一步畅通,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正在大力实施,11个市的市区已全部开通数字电视,农村有线数字电视发展计划已制定,杭州和嘉兴的乡镇已先行试点。文化传播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浙江电视台公共·新农村频道覆盖全省。全省新闻单位开展了“百个专栏服务三农”,千名记者深入农村活动。浙江的对外文化传播力度也得到加强,新开办了浙江电视台国际频道,成功举办了“世界作家看浙江文学采风活动”、“法国、美国·中国浙江文化周”等活动,扩大了浙江的海外影响力。
事业的繁荣、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文化人才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宣传文化领域各类优秀专门人才的不断涌现。我省已选拔了57名首批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另外有5人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3人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经营管理人才。制定了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资助工作试行办法、干部培训规划等一系列配套办法,举办各类人才培训班、研修班,为人才培养提供经费资助等。完善“签约作家制度”、新闻出版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选拔推荐等工作机制,不断探索文化人才培养使用的新途径,努力建设一支能承担文化大省建设、构建和谐文化历史使命的宣传文化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