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目标】 2003年,我省提出,要加快我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使农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扩大城镇供水排水管网、公交线网、信息网络向农村的延伸,广泛开展村镇环境整治活动。
【丰硕成果】过去5年,我省通过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时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绿化示范村工程、千镇连锁万村放心店工程等,在各地纷纷启动。截至2006年底,10000多公里河道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528万农民喝上了洁净水,全省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75.5%;600多万农民已能在家门口坐上班车;4878个行政村的农民不出村就可享受到连锁店带来的购物便利。
浦江甄村:讲述水的故事
这是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5年——房子更好了,环境更美了,道路更宽了;这是农民生活更加安心的5年——水更清洁了,食品更安全了。
最近,记者在浦江县采访,听到了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长期喝矿物质含量超标井水的黄宅镇甄村村民,现在喝上了县自来水厂输出的洁净自来水。村民们说,这是政府给他们送来的“救命水”。
“白粥”取代了“黑粥”
“你看,我们的粥现在是白色的。”记者到甄村时,正好赶上村民们吃饭,捧着饭碗的村民纷纷把碗里的粥给记者看。
村民郑雪花给记者做了个试验,一盆是刚刚打上来的井水,另一盆是自来水,表面上看,两盆水同样清澈见底。然而,两盆水烧开后区别马上显示出来:烧开的自来水照样清澈,井水却变成了浑浊的“米汤”。村民们说,以前他们煮粥,用的是井水,粥煮好后,粥汤变黑了;洗涤之前是白衣服,洗完后衣服居然变黄了。
浦江盛产水晶,不少农户开了水晶作坊。然而在甄村,却没有一户人家做水晶,原因也是水。水晶制品最后一道工序是抛光,一边用砂轮打磨一边加水。“用井水打磨的水晶根本卖不出去。”村民郑美英说,市场上的水晶都是晶莹剔透的,而她家抛好光的水晶总是泛黄的。
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天下着雨,但甄村村民们的脸上却阳光灿烂。而以前村民的心情好不起来,就是水引起的。2006年浦江全县农民进行了一次免费体检,发现不少人患有胆结石、肾结石,有的甚至全家得了结石病。甄村成了结石病多发村,但没人知道是什么原因。
有个村民的亲戚是医生,他觉得村里结石病多发可能是水的问题。这位医生取了点井水,滴在酸碱试纸上,颜色马上变了。旁观这次简单试验的村民惊愕不已。这么多人得了结石病,难道罪魁祸首真的是井水?于是村民取了20多口井的井水,送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结果显示井水的矿物质含量大大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
从此,喝上和城里一样的自来水,就成了村民们日盼夜想的事。2007年10月,我省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给甄村村民带来了福音,县里的自来水通到了村里。“从通自来水的那一天起,一直压在大家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村民张林凤说。
涂料桶、大勺子“下岗”
在甄村,两样东西家家户户都有:一只可以装40-50公斤水的白色涂料桶,一个舀水的大勺子。“这是用来装山水的。”村民蒋求根说,自从知道井水不能喝之后,全村每家每户都购置了这两样东西。
以往,蒋求根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着电动车到5公里外的官岩山去取水。“不单是自己家里用的水,我还要给其他人家带水,一车往往要装1000多斤。”他说。
官岩山上有一口泉,泉眼只有1米见方,水量不多,甄村却有400多口人,加上附近其他村的村民也去取水,所以取水的村民往往要很早起床。“那时,我每天早上三四点钟起床。”村民甄志伟说。车不能开上山,一桶水100多斤,他们要一桶桶挑下山,再装上车,往往一个上午就花在取水上。
“水当油用,100斤水要用上10多天。”村民张林凤说。如今,看着洁净的自来水从水龙头里流出来,她感到非常开心。
随着饮水工程的按期竣工,张林凤和村里的400多名乡亲告别了饮用不洁井水的日子。与此同时,原先经常使用的涂料桶、大勺子被闲置一边,宣告“下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