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11日讯
跨进每一座大厦的电梯,总能感觉身边的人肤色各异。这不是在美国曼哈顿,也不是在法国巴黎,这是在义乌。这个世界地图上几乎找不到的一个小城市,却吸引了上百个国家的外商。
从义乌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2007年1月份至今的入境记录显示,义乌市的入境境外人员总人次已突破20万大关。
据有关部门统计,出入义乌市的境外人员,近年来以20%的幅度递增。义乌市的境外人员数量,仅次于杭州、宁波,居全省第三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城市。
外商在义乌如鱼得水
“我们是看着义乌市场一点点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我们既是被义乌市场吸引过来的,也是义乌市场发展的见证者。”在义乌国际商贸城附近的福田大厦22楼一个房间里,来自约旦的拉米,望着窗外市场里熙熙攘攘的人流,自豪地告诉记者。
拉米是2002年夏天到义乌的,最早是在广州的哥哥推荐他到义乌来做生意。呆了两年后,拉米就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城市。“记得我刚来时,商贸城一期还没营业呢,但现在,三期都要动工了。”
拉米开了家外贸公司,主要卖围巾及一些洗浴用品。“最初在稠州北路办公,后来搬到了时代广场,最近又搬到这里,义乌的市场越来越大,我的生意越来越大,办公场所也越来越好。”谈到生意,拉米对义乌的市场环境赞不绝口。
“义乌不仅有大市场,人也很友好,生活安全方便。”拉米告诉记者,遇到的生意伙伴都很好,他很信任对方。“付款方式和付款日期都很灵活,我很满意。”
“这里的医院和银行服务都很周到。”拉米竖起大拇指。
拉米到义乌一年后,就找了个义乌本地姑娘,两人很快结婚了,现在有一个两岁大的孩子。
像拉米这样到义乌来淘金的外商,还有很多。
义乌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局长黄家峰说,在义乌的外商中,以韩国、印度、巴基斯坦、日本、阿富汗、阿尔及利亚为主,主要在义乌从事商品采购贸易,或是境外机构驻义乌的代表。
目前,义乌聚集了3000多名韩国商人。2006年,韩国驻上海领事馆总领事金扬到义乌考察后,曾感叹道:“义乌是韩国商人聚集最多的中国城市。”
韩国商人也是最早在义乌成立商会的。明善会社义乌代表处的李康一,是韩商会活动中的积极分子。
“1998年我到义乌出差过,2004年1月到这里来做生意。”李康一告诉记者。来义乌前,他在杭州师范大学读了一年书。
“我的中文还不错吧,与一般的生意伙伴交流没什么问题,除非很专业的问题才请翻译。”李康一向记者展示了他的中文水平,“义乌给我的感觉越来越好,记得刚来时丢了护照,还要到上海去办手续,而现在,在义乌就可以办好了。”
商贸区有一条“异国风情街”
义乌人很友善,人们非常热情,一点不排外。“来中国前,我去过不少国家,在那里,如果你走进他们的生活,他们会很警惕,往往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你,那是一种排斥。但在义乌,你完全不用担心这些,因为大家都是朋友。”来自印度的Manuj感触颇深。
为了让境外人员更好地适应义乌的居住环境,义乌市政府在境外人员相对集中的商贸区,精心打造成了一条全新面貌的“异国风情街”。
沿街开设了几十间不同的、充满异域风味的餐馆:法国大餐、日本料理、巴西烧烤、美国牛排、印度餐厅、俄罗斯餐厅、阿拉伯特色餐馆……装潢各有各的风格,美食各有各的特色。
夜幕降临后,“异国风情街”霓虹灯闪耀,这里的酒吧、咖啡馆开始热闹起来。走在街上,透过那些建筑明亮的玻璃窗,可以看到各种肤色的人们坐在一起休息、聊天,空气里飘荡着里面传出的音乐声、欢笑声。
“小牛拖大车”的管理模式
义乌是一个国际级的小商品超市,境外人员流动性大,散居面广,管理难度很大。几年来,该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克服警力少的实际困难,根据外管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形势,不断探索,完善机制,形成了“以出入境管理局民警为骨干、以派出所民警为依托,各警种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实现了“小牛拖大车”的效能。
去年开始,将境外人员纳入了实有人口管理,并开展了境外人员基础大排查,保证了外管数据的准确性和鲜活性。
同时,对市区涉外酒店的服务员,进行了外事知识培训。出入境管理局推出了中午值班服务、下午延时服务、外国人签证和居留许可到期提醒服务、全天候翻译服务等一系列举措,极大地方便了国外人。
出入境管理局又花了10万元,印制中英文对照的法律知识宣传手册,发给所有到义乌的境外人员学习了解,并在外国人中聘请涉外法律知识宣传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