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宁波4月16日电 将于今年5月1日正式通车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目前正在进行通车前的最后检测。据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指挥部副总工程师林国雄介绍,"自主创新"在大桥建设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座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是由我国自行设计、自行管理、自行建造、自行投资的特大型交通基础设施,是我国跨海大桥建设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国道主干线--沈海高速跨越杭州湾的便捷通道,全长36公里。在大桥的施工过程中,建设者们遇到了中国建桥史上前所未有的困难。首先,大桥的建设条件十分恶劣,遭遇了台风、强潮、浅层气、高腐蚀、深冲刷,一年的有效工作日只有180天左右。其次,缺少可供借鉴的专用施工技术规范和专项质量检验标准,缺少能满足设计需要的专用运梁施工设备,国内施工企业也缺乏海上建造大桥的经验。第三,大桥规模巨大,需混凝土总量达240万方、钢材80万吨、各类桩基9063根,施工船舶多、作业点多、工程战线长,管理难度相当大。此外,筹措建设资金也是困难之一。
林国雄说:"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例如,海上测量完全依靠卫星定位,技术先进,属全国首创;海上基础工作如打桩船、打桩锤的规模之大,在国际上也属领先,而在国内更是未曾用过。在建桥之初,工程指挥部确立了'施工决定设计'、'工厂化、大型化、机械化,变海上施工为陆上施工'的思路,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大桥设计使用寿命100年'的建设目标。自1994年以来,负责大桥建设的专家组先后开展了138项专题研究。"
据介绍,截止目前,大桥工程共有6项专利技术、8项部级工法获批,有8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所编制的部分技术规范及规程已纳入国家标委会、交通部、铁道部及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等行业的新规范中。开工以来,大桥工程共获得了250多项技术革新,取得了以9大核心技术为代表的自主创新成果,攻克了在强潮海湾建设跨海大桥的技术难题。同时, 6项关键技术已通过国家鉴定,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关部门还积极探索投融资新机制,鼓励民营资本投资特大型国家基础建设项目。目前民营资本占大桥总投资的30%左右。
杭州湾跨海大桥副总指挥金建明说:"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指挥部以直接管理替代间接管理,运用现代化管理方式,严格控制质量、进度和投资。大桥工程仅用3年零7个月就实现全桥贯通,并将提前8个月完成全线通车。至今,大桥已经受了19次台风、天文大潮、浅层沼气等恶劣条件的严峻考验,工程施工没有发生一起质量等级事故和重伤及以上安全事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