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首页 | 高层 | 原创 | 各地 | 社会 | 产经 | 科教文体卫 | 生活 | 图片 | 视频 | 人物 | 看浙江 | 舆论监督 | 平安浙江订阅本频道的头条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永昊的发言

  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我省中等职业教育

  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永昊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职业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浙江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对浙江的职业教育提出了很高也很紧迫的要求。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对教育工作审议的要求,在分组调研、听取省政府领导报告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我受1组委员的委托,就职业教育作个发言。

  一、近几年来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

  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始创于上个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5年来,全省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至2007年底,全省现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544所,在校生从2003年的726646人发展到764183人,专任教师从2003年的33146人发展到36866人,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7%,现有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95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82所,覆盖在校生的50%以上;有30个国家级实训基地,82个省级实训基地,211个省级示范专业,10个省级公共实训基地。

  可以说五年来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明显增强,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日益明确,体现职教规律和特色的职教体系开始形成,职教服务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水平逐步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

  (一)领导重视,职教地位得到提升。

  一是省政府高度重视。2006年6月,省政府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继《关于实施职工技能素质工程、加强技术工人队伍建设的意见》(浙政发〔2005〕41号)之后,又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浙政发〔2006〕41号)、《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浙委办〔2007〕96号)。特别是“六项行动计划”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我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是各级领导认识不断提高。自2006年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各级领导更加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抓经济必须抓职教,抓职教就是抓经济”的观点在省市县领导层中得到普遍认同。宁波市、温州市、嘉兴市、绍兴县、义乌市等市县的主要领导对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各地都相继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政府文件,金华市还制定了《金华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十年规划》(2005—2015年)。三是财政投入不断增加。“六项行动计划”实施以来,省市县三级财政已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82亿。杭州市、宁波市规定职业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是普通高中的15倍;宁波市2007年全市投入到职业教育的财政经费达118亿元;温州市注重结构调整,已构建“普高职高横向渗透、中职高职纵向衔接、职前职后互为补充”的职业教育体系,2007年起,每年设立5000万元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用于奖励补助;嘉兴市要求每个县市区都有一所好的职业学校;湖州市在校舍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校舍面居全省第一;舟山市加大统筹力度,实现跨县、区招生。一些经济欠发达市县如衢州市、丽水市及仙居、三门、开化、庆元、景宁等地也加快了发展职业教育的步伐。

  (二)改革创新,基础能力明显增强。

  一是创新管理体制。中等职业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到地方后,激发了各地办学积极性,全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一直保持1 ∶1。以“3+2”、“单招单考”为主要形式,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全省各地还以教育集团为平台,加强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与沟通,为方便学生完成学业积极试行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度,方便学生特别是在职人员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06至2007年,省教育厅会同有关单位与行业协会组建了8个职业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表彰了41家省级优秀校外实习基地、23个省级优秀校企合作培训基地。在培养模式上,坚持面向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办学方向,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推广校企合作,完善企业与行业参与、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如温州、长兴、永康、温岭、海宁、慈溪、嵊州等市县的职业学校都建立起紧密型的校企合作伙伴,企业参与教育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在培养方法上,为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推广了“学工交替合作模式”、“项目合作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训合作模式”、“订单培养教学模式”、“随需设计教学模式”等等,毕业学生适应生产实践水平明显提高。

  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加快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两年来,已对专业课教师进行了全员培训,全省新增近4000名达到高级工以上职业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在管理上,打破专业课教师学校所有制,各地为保证专业布点的稳定,鼓励以市为单位,根据专业布点,实行教师工资统发制度为契机,整合师资资源,专业师资队伍目前比较稳定。

  四是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投入力度,扩大了办学规模,实训条件也大为改观。如温州市近几年来职业教育进步较快,从2003年至2007年,职业学校从130所调整到97所,校均规模从638人提高到1081人,在校学生从71481人增加到96259人,占全省在校生的126%。全市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校23所,省市级示范专业分别达到13个和23个,国家级、省级、市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分别达到2个、8个和6个。

  (三)服务地方,培养质量逐步提高。

  一是调整职业教育布局。在全国职业教育一度下滑时,我省各级政府及时调整职业教育布局,要求5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区),至少建一所骨干职业学校,经济发达的县(市、区)还须建第二职教中心,并以专业为依托,做大做强专门化学校,整合资源向优势学校、优势专业集中,在扩大办学规模、建设品牌专业上取得明显成效。如丽水市的职业学校与中国石油浙江分公司签订办学协议,连续3年,为企业输送了100名职业经理人。

  二是专业设置日趋合理。各地根据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需要设置专业,大力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调整教学内容,编写特色专业课教材,提升职业教育品质。如台州市路桥区职业学校,编制《数学》校本教材及《同步练习》得到企业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使用。至今,全省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覆盖了数控机械、精密仪表、模具设计、电子电工、交通运输、医药化工、信息技术、旅游餐饮、金融财会等100多个专业,努力实现学习与就业“无缝对接”,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人才。

  三是服务地方,开展实用培训。各地依托职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实用培训,提高预备劳动力的素质,服务三农方面取得可喜成绩。2006年全省组织61万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了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其中开展6个月以上培训的达453万人。2007年对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544万人。两年来,还评选、表彰了40个优秀预备劳动力培训基地。湖州市2007年共建成9个“新农民培训示范基地”,开展各类农村劳动力培训40万人次。

  二、从与时俱进、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的要求看,我省中等职业教育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无论是中等还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比,基础都相当薄弱,办学规模、教育水平、投入程度、师资力量、学生来源、制度设计、法规政策莫不如此。从内部原因看,同普通教育比,职业教育各类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基本设施、教育管理水平和培养质量等与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都有一个很不适应到逐步适应的过程。这几年它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探索,现在已经有了很大提高。而从外部原因即发展环境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值得重视:

  (一)观念问题,重普轻职现象还普遍存在。

  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我们在教育上的一系列制度设计、办学模式、学校及人才评价都是以普通教育为基础为参照的,这些既是重普轻职观念和行为形成的历史原因,在现实中有顽强的表现。比如,不少地方,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过去好多了。但一旦与普通教育比,差距就显现出来了。在调研中我们所到之处,可以看到一个普遍现象:就是以办学条件论,重高比普高好,普高比职高好,教育部门管的职高比劳动部门管的、比社会力量办的职业学校好。再比如,我们现有的劳动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对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激励力度不够,与智能型、知识型人才比,两类人才在身份、待遇、社会保障、价值评价等方面,可以成为两个系列,但是不应该差距太大,现在技能型人才尤其是技术工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偏低。这还反映在社会舆论上,我们常常热衷于宣传高考、中考状元,宣传有成就的专家学者,这本身也不错,但对参加技术技能比赛获得优异成绩的职校学生,对作出卓越贡献的技师和技术工人的宣传极为忽视。在读职校、当技术工低人一等,送孩子进职校成为家长不得已选择的时候,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仍是令人担忧的。(二)政策问题,政策滞后和难以落实的情况都存在。

  一是制度改革起步晚。由于职业教育起步晚,相对独立的符合规律体现特色的职教制度体系尚在探索建立之中,沿用普教一套制度和办法,去评估职教的痕迹还经常可见。比如,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学生培养的质量,其中关键性的条件就是师资。据省教育厅2007年对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学历情况统计表看,全省至今有高中以下学历的教师共314名。目前,职业学校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普遍匮乏,很多地方和学校都希望在当前这一阶段适当降低身份、学历、年龄门槛来引进紧缺的专业课教师,以解燃眉之急,但是相当一部分地方的现行的准入条件还是按普高师资要求来设置的。

  二是已有政策落实难。第一,用于校企联合办学的生产经营项目的地方营业税和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难以落实;第二,省政府规定在教育附加费中30%比例用于职业教育的规定没完全落实(有的地方2007年教育附加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仅为14.88%);第三,职业学校总额定编、工资总额包干以及从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和企事业单位中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等人事政策未能很好落实。还有,省政府早在2005年就下发了浙政发〔2005〕41号文件,明确规定“要认真执行国家对教育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技工学校、职业院校举办产教结合的企业和开展社会服务。”但这一政策尚未得到很好的落实。如杭州西子机电技术学校,该校是专门培养机械行业特殊的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等紧缺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学校,是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国家级机电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但仍然需要交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教育附加税、城建配套费、水利基金等。

  三是技工学校生存难。根据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提供的情况,我省现有技工学校共72所。其中市、县(市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主办的有20所,其他部门主办的29所,企业举办的有18所,民办技校5所。在72所技校中,有12所办学条件较好、办学水平较高的已升格为技师学院。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15所、省级重点技工学校32所。

  由于技师学院、技校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政策不一,带来很多矛盾和问题。现有的不属于教育部门管理的技师、技工学校,被教育部门认可的专业,奖励政策开始享受同等待遇,而在学校建设、生均经费、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待遇仍有很大差别。比如,教育部门管理的“3+2”毕业生为大专学历,而浙政发〔2005〕41号文件关于:“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的毕业生,并取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其学历与大学专科同等”的规定至今尚未落实。如杭州第一技师学院,以培养高级工、技师为主,高级工学制5年、技师学制6年,学历还是中专。学校为解决学历问题,只能组织学生参加成人高考、套读大专,这本身就给这类学校的师生心理、社会评价、招生、引进师资等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有的技校名义上与高校合办专业,其实只要交700元钱/人,就可以取得大专文凭。

  (三)投入问题,与普通高中比,“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十分明显。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前几年,职业教育将有限经费主要用于扩大学校办学规模上,实训经费严重不足,设备简陋、工位不够的情况普遍存在。这就容易导致教育与实践脱节,进而影响学生的技能技术水平乃至就业。下表也可以说明局部的情况:

  实际上,此表只反映了教育部门管理的中等职校,其它职校的投入差距更大;此表也只反映了两项经费投入的情况,在学校硬件投入方面差距也更大,如生均占地面积、校舍、教学用房普遍不足,特别是工科类专业的设备,耗材都需要很大的投入,即使生均公用经费和普高一样按1 ∶1分配,仍严重不足。

  三、对发展我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建议

  国民职业教育落后于国民普通教育,有长期的历史原因,促进其发展有一个过程,既不能操之过急,又要尽力而为,尽快缩小差距。从现实发展看,一方面需要各类职业学校从内部作出自己的努力,比如调整专业设置以更好地适应我省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适应提高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等等。另一方面,从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看,该做的事情和创造的条件也有很多,比如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重点,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社会宣传,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大倾斜力度,进一步理顺关系、整合社会资源等,在这里专门提几条工作与政策建议,供参考。

  (一)在政策取向上,处理好加强中职和发展高职的关系。

  加强中职是目前阶段社会生产力和教育发展现实水平所决定的,而发展高职既立足于今天的需要,又符合将来生产力和教育发展的趋势(这次调研中也有适度缩小“三本”高校和扩大高职的呼声)。所以在现实政策制度上,必须加强中职,不能超越阶段理想化,但又应当注意与发展高职的衔接,既立足于现实又明确前进方向才是正确的应对之策。

  (二)加强中职,须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这里有历史欠债的问题,有与普高协调发展的问题,更有职教自身特点和需要的问题。比起普高,职教更需要小班化教学,更需要实训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仅实训设备及耗材的费用就很可观,所以杭州市、宁波市都规定中职生均公用经费须是普高的15倍,这是有道理的。所以建议:1、强化中职学校的教学设施(特别实训实施)、住宿条件等方面的标准,并进行相应的规划,分步实施;2、对普高、中职的财政拨款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适度提高职教投入比例;3、应充分关注技师学院、技工学校的发展,在规划、征地、基本建设等方面给予统盘考虑,特别是在实习设备、实训基地上应加大投入力度。

  (三)加强中职,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职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地位及声誉,取决于培养学生的质量,学生质量的背后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中职学校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普通紧缺,成为学校发展和软件建设的“瓶颈”。近几年各地的学校都进了一批高学历教师,但技能技术水平都一时难以适应教学的实际需要,从企业生产一线引进高技能教师又遇上准入门槛之难。所以建议:1、适当增加中职学校教师编制,以适应职业学校教师教学的特点和培训、提高的要求。2、在目前中职发展的特殊期和过渡期,允许适当放宽政策引进急需的高技能教师,即借鉴临海市做法,允许在引进高技能教师时,一是可以将学历降到大专(进校后再深造取得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二是适度放宽年龄;三是企业职工身份经考试考核合格后可转为事业编制。

  (四)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实训课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环节,由于投入有限,学校的实训设备和师资往往跟不上生产技术发展的实际,耗材成本也很大,因此校企合作成为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但在一般情况下,企业因为核算效益、成本(费人、费时、费设备、费耗材)的原因而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这就必须从政策上予以优惠,以鼓励企业为社会培养技术人才作贡献。所以建议:一要检查已有政策实施的情况,并促进其落实;二要研究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补充性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以更好地推进校企合作;三要研究和解决学生到企业实习时可能发生的工伤保险问题。

  (五)进一步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

  一是建议建立由省政府分管领导或者分管秘书长牵头、教育部门和其它有关部门共同参加的职业教育工作领导(或协调)小组(办公室可设在教育厅),纵向打通中职和高职教育的分割,横向打通教育部门和其它部门、学校职业教育和社会职业教育的分割,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大事、关键之事,真正做到群策群力;二是教育部门主管的和劳动部门主管的职业教育,应该成为统一的有机组成部分,既让它们各扬其长,又应该制定明确的政策或规章,让它们在教育资源、政策对待、考核评估等方面共享共赢。三是制定专门的政策,既考虑严格准入,又积极鼓励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