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7月29日8时30分:第二次全体会议
  听取省政府关于教育方面工作情况的报告
  7月29日15时:联组会议
  审议省政府关于教育方面工作情况的报告

  前日会议直播回放

 
 现场快报
  关于在新形势下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和谐发展的建议
  绍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车晓端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这次省人大常委会首次组织三级联动开展专项审议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一项有效举措,充分体现了省人大常委会对教育工作的重视和关心。为配合做好联审工作,绍兴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主任会议二次听取对教育联审工作安排的汇报,并把我市教育专项审议列入6月份的常委会议题。5—6月份,我们在配合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对我市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又组织了3个调研组,每个组由2—3个委室参与,在常委会主任、副主任带队下,深入各县(市、区)开展调研。同时要求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开展教育专题调研,尽可能列入常委会专题审议。各县(市、区)人大调研组,按照省人大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深入基层农村和学校开展调研,掌握教育工作的第一手资料。在调研基础上,绍兴市和部分县(市)开展了教育工作专项审议。这次联审,对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今天听取了省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所作的全省教育工作情况报告。报告从建设和谐社会,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高度,全面回顾总结了我省各级各类教育的总体发展情况和教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客观指出了我省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目标和今后的工作重点、工作措施。整个报告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成绩鼓舞人心,问题实事求是,目标顺应形势,措施扎实可行。
  近年来,省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法律、法规,全省教育事业步入了依法、健康发展的轨道。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教师队伍稳定、结构优化、素质不断提高,各类教育发展较为协调,城乡间的教育差距逐步缩小,素质教育深入实施,教育改革彰显创新活力。我们欣喜地看到,全省教育事业实现了两大历史性跨越。
  绍兴市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市政府提出了“对学生一生负责、办人民满意教育、建现代教育强市”的工作目标,致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绍兴市在解决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上,创建绿卡制度,确保平等入学、有序入学、同城同待遇;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上,以教育创强、标准化学校创建为载体,积极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在发展学前教育上,大力推广实施“民办公助”模式,对市区幼儿园非公办在职教师实行人均每年5000元的专项补助,着力提高幼儿教师素质和办园水平;在提高教育质量上,技能竞赛、学科竞赛、高考成绩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无论是省政府的教育工作报告,还是我们对绍兴教育工作的调研与审议,都让我们看到了各级政府在重视和加快发展教育上所作的积极努力和取得的可喜成绩。我们相信,我省教育事业的科学和谐发展,必将为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实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要切实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在调研和审议中,发现有以下四个新问题需要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一、政策变化带来的新问题:教育事业发展的投入相对不足且区域间不均衡。近年来,政府对义务教育阶段一系列减免政策的密集出台,在给广大学生带去福音的同时,政府的教育投入问题日益凸显。一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投入相对不足。就绍兴市来说,尽管市、县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大幅增加,但增加的投入很大部分被用于教育减免的补助和教师增资,而用于教育事业发展的投入却较少,不少学校可用经费不增反减。二是县(市、区)之间经费保障水平不均衡。由于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县域间教育经费保障能力相差悬殊。就绍兴市来说,绍兴县、诸暨市等县(市)财政较好,教育经费保障能力较强,而新昌、嵊州等县(市)由于财政较差,又不能享受省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因而既要按上级政策要求减免学杂费等,又要保证教育事业经费增长,实在勉为其难。
  二、教育自身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省的各类教育都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比较而言,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相对滞后。学前教育突出表现为“四个难”。一是持续发展难。幼儿园办学基本经费缺少保障,尤其是农村幼儿园。二是规范管理难。不少民办幼儿园存在低层次无序竞争,一些农村还存在无证幼儿园。三是队伍稳定难。主要原因是公办教师编制少,教师职称评定少、收入低、保障差。以绍兴市为例,公办幼儿教师编制仅占178%,有777%的农村幼儿教师至今未评职称,一些幼儿教师年收入不到1万元,“五大”保险参保率只有60%左右。四是移交接管难,一些较大规模的住宅小区由于规划和政策落实等原因,未配置幼儿园或配置后不肯移交教育行政部门。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是,毕业以后经济收入少,社会地位低,从而导致招生困难,影响职业教育发展。
  三、群众教育需求上升带来的新问题:解决“读好书”的问题更加迫切。几十年来的努力,解决了“有书读”的问题,但优质教育资源的增长依然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特别是城乡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学校优秀教师缺少以及农村教师编制不足,从而影响农村教育质量。目前农村学校硬件设备与城市差不多,但由于一些农村学校教师居住在城市、农村教师收入较低,以及城市公招优秀教师等原因,导致农村优秀教师继续往城市跑。农村学校缺少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的政策措施,使得农村学校教师整体素质不如城市,农村教育质量也不如城市。
  四、经济发展带来的新问题:解决外来民工子女入学的压力日趋加大。我省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吸引了来自全国的外来劳动力,他们为我省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与此同时,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一是数量成倍增加。以绍兴市为例,2007年全市民工子女在绍入学人数达616万人,比2004年翻了一番,并且以每年近1万人的规模递增;绍兴市区达141万人,占义务教育段学生数的181%。二是保障难度加大。不少公办学校已达饱和,一些民办学校又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为进一步推进教育科学和谐发展,全面落实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继续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省政府今后出台教育减免政策时,要考虑到各级财政的消化能力,确保各级财政能保障用于教育事业发展的“两个提高、三个增长”。在考核教育经费投入方面,要考核剔除政策性减免所补经费后用于教育事业发展的经费增长情况。要明确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的参照指标,如规定每年生均公用经费的增长比例不低于当地财政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比例。但对财政比较困难的山区县(市),如绍兴市的新昌、嵊州等县(市),省政府需考虑把它们列入政府转移支付范围,以提高这些县(市)的教育经费保障能力。各级政府要按照浙政发(2004)47号和浙政发(2007)5号文件要求,切实落实教师津贴、补贴和合理收入的政策。省财政宜适当调高班主任工作补贴标准。
  二、加快发展农村教育。要进一步树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在经费、师资和政策上向农村倾斜,特别是要制定出台吸引农村优秀教师安心农村、扎根农村的政策措施。除落实农村教师补贴政策、缩小城乡教师实际收入差距外,要探索在农村集镇建造优秀教师经济适用房,加大对农村优秀教师在住房、收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评先评优、职称评定等激励措施力度,使他们安心在农村任教,切实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同时,要适当增加农村教师编制,使农村学校教师编制至少不低于当地城区学校的编制水平。在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上,农村增幅也应不低于城市。三、着力发展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省政府要制定更为具体的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和措施,在调研的基础上走出一条民办公助、有浙江特色的幼儿教育发展的新路子。要加大对幼儿园所建设的投入,并充分调动村级集体、社会组织、民间个人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要增加公办幼儿教师的编制,使中心村以上幼儿园都有公办教师担任园长或骨干教师,让优秀的非公办幼儿教师有通过公开招聘成为公办教师的机会,促进幼教队伍的稳定和优化。在适当的时候,探索把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要引导全社会重视、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努力改变职业学校招生难的状况。要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持证上岗制度,逐步提高企业技术工人的经济待遇。
详细>>>  2008-07-29 16:47:33
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着力推进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
  丽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国安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今年省人大常委会采取全省统一部署、上下联动共同开展教育专项工作调研和审议,这是省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实施监督法的重要举措,也是监督工作方法的创新。这次审议必将进一步促进我省教育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
  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全省各级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我省教育专项工作报告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我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做好联动工作,认真加以落实。4月下旬,常委会主任会议就我市的联动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制定了工作方案,并向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发出通知,明确重点和要求。市、县人大常委会相继开展了本区域内教育工作的调研。5月中旬,省人大常委会教育专项工作调研组到丽水调研,市、县(市)人大常委会认真配合。6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专门听取了调研情况汇报,对进一步做好我市教育工作提出了意见。今天,根据省人大的安排,我就丽水教育作个发言。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四项工程”等项目支持途径以及“山海协作”等扶助平台,不断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使欠发达地区近年来教育资源日益增加,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家长负担明显减轻,农村教育快速发展。作为欠发达地区,丽水市的各级党委政府坚定不移地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不断加大投入,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布局调整,认真实施“四项工程”,破解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难题,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推进教育发展。
  省委省政府的扶持与丽水自身的努力,共同推助丽水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丽水教育的成就是显著的。但丽水的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差距仍然很大,问题仍然很多,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问题:基础性资源性内涵性交错并存
  丽水教育存在的问题,既有基础方面的,也有资源方面的,还有内涵建设上的,这些困难与问题交错并存,涉及面广。
  义务教育经费不足。①学校标准化率低。全市为了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加快学校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但即使这样,我们的学校标准化率仍然是全省最低的,全市314所小学、84所初中,仅建成标准化学校230所,占学校总数的5779%;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边远山区大量的学校校舍不足,设施简陋,仪器设备不全,即便是城乡结合部的一些初中、小学,办学条件也比想象要差;从2009年春季开始,省政府将实施免除中小学住宿费的政策,若此,全市许多农村学校将再次面临食、宿楼不足的问题,以龙泉市安仁镇小为例,去年刚刚建成能满足400多个学生食堂与宿舍,免收住宿费后,预计将新增1/3的住校生,这些新增的住校生将如何安置,目前仍是个未知数;③公用经费拮据。全市200人以下的初中4所、小学121所,其中100人以下的小学45所、初中1所,按调整后的标准,这些学校一年的公用经费多则3—5万元,少则1万来元,其拮据之状可想而知;④教育欠债多。丽水的农村教育基础差,底子薄,历史欠债多,截至2007年9月底,全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负债达21亿元,另据教育部门初步统计,从2007年底到今年底,全市义务教育在建项目21个,预计总投资超15亿元。教育负债多,经费严重不足,仍然是我市义务教育发展中的瓶颈因素。
  幼儿教育基础薄弱。我市农村幼儿教育起步晚,少小陋低非常突出。一是总量少。全市9县(市、区)186个乡镇、3480个行政村,全市共有农村幼儿园1011所,主要分布在县城与乡镇,绝大多数行政村没有幼儿园;二是规模小,我市幼儿教育市场化取向十分突出,公办幼儿园142所,民办幼儿园869所,而这些民办幼儿园规模普遍小,100人以下的达821所,其中,三四十个幼儿的幼儿园占了绝对比例;三是办学条件简陋,有一套自住房就可以办一个幼儿园,租用民房的就更多,没有玩具,没有游戏场所;四是教育水平低,专业幼师奇缺,保育水平低下,没有统一教材,绝大多数幼儿园教师所承担的仅仅是保姆的作用。幼儿教育所以如此现状,管理体制不顺,创办门槛偏低,日常管理薄弱都是成因,但最主要的是政府因为财力拮据投入少。
  职业教育发展艰难。与义务教育和幼儿教育相比,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是较快的,但存在问题也不容低估:一则,由于受重普高轻职高的传统就学观点的制约,职高招生难度大,普、职1 ∶1的招生要求一直难以保证;二则,“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受经费与人事体制的影响,职高的教师进口不畅,出口不通,理论型教师多,技能型教师少;文化课师资多,专业课师资少;三则,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滞后,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高中,既缺少技能型师资又没有实验实训基地,丽水工业又不发达,校企合作渠道窄,学生难以掌握实用技能,操作能力弱,因而就业较难,因为就业难,招生就更难。
  队伍建设制约众多。首先,教师队伍不稳定。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市中小学骨干教师流失市外与市内无序流动现象非常突出,不仅造成队伍层层挖空现象,而且整个队伍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主要表现为:一是骨干教师流向市外,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中,流向市外的骨干教师达345人,若从90年代算起,骨干教师流失累计逾千;二是市内无序流动,形成层层向下“挖”教师,市向县挖,县向乡挖,乡向村挖。其次,教师待遇低。农村教师与当地公务员待遇相比,教师收入人均低于公务员1万多元,广大农村教师除了工资,几无福利奖金。教师待遇低,是教师外流、队伍不稳的重要原因。再次,教师培训机会少。省里的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惠及的是极少数骨干教师,而且是县城以上学校的骨干教师,市、县组织的教师培训,惠及人数也很有限,大量的农村教师没有培训机会,有的教师一辈子就没有走出过乡镇或县城。校本培训是一种很好的模式,但在广大农村学校还只是一个停留在文件上、报告中的概念,正因为培训面窄,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水平难以得到提升和转变,一方面我们说农村学校现代教学设施匮乏,另一方面一些学校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施却不会使用。最次,农村教师编制少。按现行的教师编制规定,小学、初中的师生比,城市分别是1 ∶135和1 ∶19;农村分别是1 ∶18与1 ∶23。但实际上,农村中小学办学规模小,年段齐全班级多而班额少。这种编制状况,既使农村教师课务量重同时又导致学科结构不合理,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相应课程无法开设,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开展,一些学校为应付排课,不得不以低薪聘任代课教师。
  建议:财力扶持与机制建设并重
  丽水教育作为全省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丽水的教育问题,也是浙江教育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不仅影响全省教育发展的整体进程,影响社会的公正与稳定,更影响“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丽水教育存在的诸多困难,究其症结,无非是三个问题,即财力、人力、管理。破解丽水教育难题,一靠丽水市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理清思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二靠省政府的进一步扶助与支持。为此,谨向省里建议如下:
  第一,完善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这些年来,丽水教育的发展得益于省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得益于省各相关部门的支持,但我们认为,这种资助,扶持是不尽完善不尽规范的,主要表现:①在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方面,省政府的投入虽逐年有所增加,但所占的比例很小,省政府投入最多2007年也只占当地政府总投入的20%左右,县级政府负担过重,省政府分担偏轻;②省政府对欠发达地区教育投入随意性大,缺少应有的规范。哪些项目是需要财政转移支付的,转移支付多少,往往取决于相关领导的重视程度,而领导重视的程度又多取决于各地向上“要”的技巧与力度,“会哭的孩子多吃奶”,转移支付没有形成制度化;③省、县两级政府投入职责不清。因为职责不清,欠发达地区一些县(市)为减轻自身的负担将省政府专项转移支付与县财政教育投入合并来安排当年教育的总投入,致使教育投入虽然达到“三个增长”的要求,但作为地方财政投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是下降的。为此,建议省政府着力于建立与完善欠发达地区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规范转移支付,提高省政府分担比例,明确省、县职责,增加日常投入,化解教育债务。
  第二,制定对欠发达地区幼教、职教的扶持政策。这些年来,省政府对各地的幼教、职教以及普高教育都有不少办学要求,但对欠发达地区的这几类教育并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尤其在经费投入上,支持力度微弱。实际上,丽水市的这几类教育都需要省政府的扶助和支持,例如,发展幼儿教育,必须扩大公办幼儿园的比例,加强幼儿师资培养;提高职教质量,关键在于强化技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而这些问题的核心,仍然是经费问题,是相关政策支撑问题,按照事权统一的要求,建议省政府尽快出台这方面的扶持政策。
  第三,继续重视支持欠发达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在支持欠发达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上做了大量而富有成效的工作。比如,在教师职称评定上实施了政策倾斜,出台了控制欠发达地区教师流失的政策,接下来又将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实行岗位津贴制度,这些政策的作用是积极的,效果是显著的,影响是深远的。建议省政府及主管部门在这项工作上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①建立城乡中小学教师待遇一体化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在城乡中小学教师待遇一体化中的分担职责,并加大日常检查督查制度,以稳定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②完善教师培训政策,扩大培训面,拓展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培训平台,创新培训手段,提高培训效果;③完善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将按学生数定编改为按班级数定编,科学设定农村学校的师资编制,并建立编制专项检查制度,既要满足学校教育编制需求,又要防止违反编制管理加重财政负担坐吃空饷的现象产生。④完善教师流动工作的管理,遏止欠发达地区教师无序流失现象。
详细>>>  2008-07-29 16:29:16
  如何更好更快地发展我省中等职业教育
  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永昊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职业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浙江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对浙江的职业教育提出了很高也很紧迫的要求。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对教育工作审议的要求,在分组调研、听取省政府领导报告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我受1组委员的委托,就职业教育作个发言。
  一、近几年来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
  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始创于上个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5年来,全省中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至2007年底,全省现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544所,在校生从2003年的726646人发展到764183人,专任教师从2003年的33146人发展到36866人,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7%,现有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95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82所,覆盖在校生的50%以上;有30个国家级实训基地,82个省级实训基地,211个省级示范专业,10个省级公共实训基地。
  可以说五年来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明显增强,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日益明确,体现职教规律和特色的职教体系开始形成,职教服务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水平逐步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
  (一)领导重视,职教地位得到提升。
  一是省政府高度重视。2006年6月,省政府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继《关于实施职工技能素质工程、加强技术工人队伍建设的意见》(浙政发〔2005〕41号)之后,又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浙政发〔2006〕41号)、《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浙委办〔2007〕96号)。特别是“六项行动计划”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我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是各级领导认识不断提高。自2006年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各级领导更加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抓经济必须抓职教,抓职教就是抓经济”的观点在省市县领导层中得到普遍认同。宁波市、温州市、嘉兴市、绍兴县、义乌市等市县的主要领导对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各地都相继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政府文件,金华市还制定了《金华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十年规划》(2005—2015年)。三是财政投入不断增加。“六项行动计划”实施以来,省市县三级财政已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82亿。杭州市、宁波市规定职业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是普通高中的15倍;宁波市2007年全市投入到职业教育的财政经费达118亿元;温州市注重结构调整,已构建“普高职高横向渗透、中职高职纵向衔接、职前职后互为补充”的职业教育体系,2007年起,每年设立5000万元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用于奖励补助;嘉兴市要求每个县市区都有一所好的职业学校;湖州市在校舍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校舍面居全省第一;舟山市加大统筹力度,实现跨县、区招生。一些经济欠发达市县如衢州市、丽水市及仙居、三门、开化、庆元、景宁等地也加快了发展职业教育的步伐。
  (二)改革创新,基础能力明显增强。
  一是创新管理体制。中等职业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到地方后,激发了各地办学积极性,全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一直保持1 ∶1。以“3+2”、“单招单考”为主要形式,构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全省各地还以教育集团为平台,加强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与沟通,为方便学生完成学业积极试行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度,方便学生特别是在职人员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06至2007年,省教育厅会同有关单位与行业协会组建了8个职业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表彰了41家省级优秀校外实习基地、23个省级优秀校企合作培训基地。在培养模式上,坚持面向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办学方向,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推广校企合作,完善企业与行业参与、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如温州、长兴、永康、温岭、海宁、慈溪、嵊州等市县的职业学校都建立起紧密型的校企合作伙伴,企业参与教育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在培养方法上,为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推广了“学工交替合作模式”、“项目合作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训合作模式”、“订单培养教学模式”、“随需设计教学模式”等等,毕业学生适应生产实践水平明显提高。
  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加快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两年来,已对专业课教师进行了全员培训,全省新增近4000名达到高级工以上职业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在管理上,打破专业课教师学校所有制,各地为保证专业布点的稳定,鼓励以市为单位,根据专业布点,实行教师工资统发制度为契机,整合师资资源,专业师资队伍目前比较稳定。
  四是改善办学条件。加大投入力度,扩大了办学规模,实训条件也大为改观。如温州市近几年来职业教育进步较快,从2003年至2007年,职业学校从130所调整到97所,校均规模从638人提高到1081人,在校学生从71481人增加到96259人,占全省在校生的126%。全市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校23所,省市级示范专业分别达到13个和23个,国家级、省级、市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分别达到2个、8个和6个。
  (三)服务地方,培养质量逐步提高。
  一是调整职业教育布局。在全国职业教育一度下滑时,我省各级政府及时调整职业教育布局,要求5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区),至少建一所骨干职业学校,经济发达的县(市、区)还须建第二职教中心,并以专业为依托,做大做强专门化学校,整合资源向优势学校、优势专业集中,在扩大办学规模、建设品牌专业上取得明显成效。如丽水市的职业学校与中国石油浙江分公司签订办学协议,连续3年,为企业输送了100名职业经理人。
  二是专业设置日趋合理。各地根据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需要设置专业,大力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调整教学内容,编写特色专业课教材,提升职业教育品质。如台州市路桥区职业学校,编制《数学》校本教材及《同步练习》得到企业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使用。至今,全省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覆盖了数控机械、精密仪表、模具设计、电子电工、交通运输、医药化工、信息技术、旅游餐饮、金融财会等100多个专业,努力实现学习与就业“无缝对接”,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人才。
  三是服务地方,开展实用培训。各地依托职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实用培训,提高预备劳动力的素质,服务三农方面取得可喜成绩。2006年全省组织61万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参加了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其中开展6个月以上培训的达453万人。2007年对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544万人。两年来,还评选、表彰了40个优秀预备劳动力培训基地。湖州市2007年共建成9个“新农民培训示范基地”,开展各类农村劳动力培训40万人次。
  二、从与时俱进、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的要求看,我省中等职业教育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无论是中等还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比,基础都相当薄弱,办学规模、教育水平、投入程度、师资力量、学生来源、制度设计、法规政策莫不如此。从内部原因看,同普通教育比,职业教育各类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基本设施、教育管理水平和培养质量等与地方经济、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都有一个很不适应到逐步适应的过程。这几年它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探索,现在已经有了很大提高。而从外部原因即发展环境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值得重视:
  (一)观念问题,重普轻职现象还普遍存在。
  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我们在教育上的一系列制度设计、办学模式、学校及人才评价都是以普通教育为基础为参照的,这些既是重普轻职观念和行为形成的历史原因,在现实中有顽强的表现。比如,不少地方,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过去好多了。但一旦与普通教育比,差距就显现出来了。在调研中我们所到之处,可以看到一个普遍现象:就是以办学条件论,重高比普高好,普高比职高好,教育部门管的职高比劳动部门管的、比社会力量办的职业学校好。再比如,我们现有的劳动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对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激励力度不够,与智能型、知识型人才比,两类人才在身份、待遇、社会保障、价值评价等方面,可以成为两个系列,但是不应该差距太大,现在技能型人才尤其是技术工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偏低。这还反映在社会舆论上,我们常常热衷于宣传高考、中考状元,宣传有成就的专家学者,这本身也不错,但对参加技术技能比赛获得优异成绩的职校学生,对作出卓越贡献的技师和技术工人的宣传极为忽视。在读职校、当技术工低人一等,送孩子进职校成为家长不得已选择的时候,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仍是令人担忧的。(二)政策问题,政策滞后和难以落实的情况都存在。
  一是制度改革起步晚。由于职业教育起步晚,相对独立的符合规律体现特色的职教制度体系尚在探索建立之中,沿用普教一套制度和办法,去评估职教的痕迹还经常可见。比如,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学生培养的质量,其中关键性的条件就是师资。据省教育厅2007年对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学历情况统计表看,全省至今有高中以下学历的教师共314名。目前,职业学校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普遍匮乏,很多地方和学校都希望在当前这一阶段适当降低身份、学历、年龄门槛来引进紧缺的专业课教师,以解燃眉之急,但是相当一部分地方的现行的准入条件还是按普高师资要求来设置的。
  二是已有政策落实难。第一,用于校企联合办学的生产经营项目的地方营业税和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难以落实;第二,省政府规定在教育附加费中30%比例用于职业教育的规定没完全落实(有的地方2007年教育附加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仅为14.88%);第三,职业学校总额定编、工资总额包干以及从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和企事业单位中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等人事政策未能很好落实。还有,省政府早在2005年就下发了浙政发〔2005〕41号文件,明确规定“要认真执行国家对教育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技工学校、职业院校举办产教结合的企业和开展社会服务。”但这一政策尚未得到很好的落实。如杭州西子机电技术学校,该校是专门培养机械行业特殊的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等紧缺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学校,是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国家级机电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但仍然需要交纳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教育附加税、城建配套费、水利基金等。
  三是技工学校生存难。根据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提供的情况,我省现有技工学校共72所。其中市、县(市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主办的有20所,其他部门主办的29所,企业举办的有18所,民办技校5所。在72所技校中,有12所办学条件较好、办学水平较高的已升格为技师学院。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15所、省级重点技工学校32所。
  由于技师学院、技校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政策不一,带来很多矛盾和问题。现有的不属于教育部门管理的技师、技工学校,被教育部门认可的专业,奖励政策开始享受同等待遇,而在学校建设、生均经费、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待遇仍有很大差别。比如,教育部门管理的“3+2”毕业生为大专学历,而浙政发〔2005〕41号文件关于:“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的毕业生,并取得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其学历与大学专科同等”的规定至今尚未落实。如杭州第一技师学院,以培养高级工、技师为主,高级工学制5年、技师学制6年,学历还是中专。学校为解决学历问题,只能组织学生参加成人高考、套读大专,这本身就给这类学校的师生心理、社会评价、招生、引进师资等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有的技校名义上与高校合办专业,其实只要交700元钱/人,就可以取得大专文凭。
  (三)投入问题,与普通高中比,“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十分明显。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前几年,职业教育将有限经费主要用于扩大学校办学规模上,实训经费严重不足,设备简陋、工位不够的情况普遍存在。这就容易导致教育与实践脱节,进而影响学生的技能技术水平乃至就业。下表也可以说明局部的情况:
  实际上,此表只反映了教育部门管理的中等职校,其它职校的投入差距更大;此表也只反映了两项经费投入的情况,在学校硬件投入方面差距也更大,如生均占地面积、校舍、教学用房普遍不足,特别是工科类专业的设备,耗材都需要很大的投入,即使生均公用经费和普高一样按1 ∶1分配,仍严重不足。
  三、对发展我省中等职业教育的建议
  国民职业教育落后于国民普通教育,有长期的历史原因,促进其发展有一个过程,既不能操之过急,又要尽力而为,尽快缩小差距。从现实发展看,一方面需要各类职业学校从内部作出自己的努力,比如调整专业设置以更好地适应我省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适应提高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等等。另一方面,从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看,该做的事情和创造的条件也有很多,比如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重点,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社会宣传,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大倾斜力度,进一步理顺关系、整合社会资源等,在这里专门提几条工作与政策建议,供参考。
  (一)在政策取向上,处理好加强中职和发展高职的关系。
  加强中职是目前阶段社会生产力和教育发展现实水平所决定的,而发展高职既立足于今天的需要,又符合将来生产力和教育发展的趋势(这次调研中也有适度缩小“三本”高校和扩大高职的呼声)。所以在现实政策制度上,必须加强中职,不能超越阶段理想化,但又应当注意与发展高职的衔接,既立足于现实又明确前进方向才是正确的应对之策。
  (二)加强中职,须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这里有历史欠债的问题,有与普高协调发展的问题,更有职教自身特点和需要的问题。比起普高,职教更需要小班化教学,更需要实训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仅实训设备及耗材的费用就很可观,所以杭州市、宁波市都规定中职生均公用经费须是普高的15倍,这是有道理的。所以建议:1、强化中职学校的教学设施(特别实训实施)、住宿条件等方面的标准,并进行相应的规划,分步实施;2、对普高、中职的财政拨款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适度提高职教投入比例;3、应充分关注技师学院、技工学校的发展,在规划、征地、基本建设等方面给予统盘考虑,特别是在实习设备、实训基地上应加大投入力度。
  (三)加强中职,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职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地位及声誉,取决于培养学生的质量,学生质量的背后是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中职学校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普通紧缺,成为学校发展和软件建设的“瓶颈”。近几年各地的学校都进了一批高学历教师,但技能技术水平都一时难以适应教学的实际需要,从企业生产一线引进高技能教师又遇上准入门槛之难。所以建议:1、适当增加中职学校教师编制,以适应职业学校教师教学的特点和培训、提高的要求。2、在目前中职发展的特殊期和过渡期,允许适当放宽政策引进急需的高技能教师,即借鉴临海市做法,允许在引进高技能教师时,一是可以将学历降到大专(进校后再深造取得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二是适度放宽年龄;三是企业职工身份经考试考核合格后可转为事业编制。
  (四)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实训课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环节,由于投入有限,学校的实训设备和师资往往跟不上生产技术发展的实际,耗材成本也很大,因此校企合作成为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但在一般情况下,企业因为核算效益、成本(费人、费时、费设备、费耗材)的原因而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这就必须从政策上予以优惠,以鼓励企业为社会培养技术人才作贡献。所以建议:一要检查已有政策实施的情况,并促进其落实;二要研究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补充性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以更好地推进校企合作;三要研究和解决学生到企业实习时可能发生的工伤保险问题。
  (五)进一步整合中等职业教育资源。
  一是建议建立由省政府分管领导或者分管秘书长牵头、教育部门和其它有关部门共同参加的职业教育工作领导(或协调)小组(办公室可设在教育厅),纵向打通中职和高职教育的分割,横向打通教育部门和其它部门、学校职业教育和社会职业教育的分割,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大事、关键之事,真正做到群策群力;二是教育部门主管的和劳动部门主管的职业教育,应该成为统一的有机组成部分,既让它们各扬其长,又应该制定明确的政策或规章,让它们在教育资源、政策对待、考核评估等方面共享共赢。三是制定专门的政策,既考虑严格准入,又积极鼓励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
详细>>>  2008-07-29 16:12:12
  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省人大民侨委副主任委员毛雪非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们第3组的委员认真审议了郑继伟副省长代表省政府所作全省教育工作报告。讨论中,大家发言踊跃,积极建言。委员们对近年来各级政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执行国家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教育事业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如何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农村孩子“念好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根据委员们的审议发言,结合前期赴丽水、绍兴调研情况和各市上报的有关材料,下面,我着重就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作一个发言。
  一、各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教育要上去,教师队伍是关键。近年来,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感到,各地都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根据省里要求,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严把教师入门关。各地在新教师招聘中,立足“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全面考察,择优录取”的原则,采取凡进必考的方式,重视新教师的素质,强调新教师的教学能力,为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同时采取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服务制度,被录用的新教师一般都安排到农村、乡镇学校任教3—5年。丽水市三年来,每年都有400多名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农村教师队伍,较好地改善了农村师资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
  (二)抓好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特别是重点开展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我省从2005年开始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以来,三年间共完成了21万人(次),86万课时的全员培训任务,完成了1000名省级农村骨干教师与10000名市级农村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并计划用三年时间,为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县免费培训1000名英语教师和1000名中小学科学教师。各市地也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培训,进修学历,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绍兴市在对教师实行继续教育中,逐步实现面向全体教师,满足全体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形成了小学、初中、高中、职校分层次的培训管理模式。丽水市近年来共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15153人,结业15103人,合格率达到9967%。
  (三)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突出师德建设的主题,抓住校长队伍建设龙头。以德治校、以德修身、以德育人,涌现出一大批师德优秀教师。青田中学省功勋教师、省特级教师蒋海瓯以言传教,以行示范、以其硕果累累的教育成绩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不为高薪聘用的诱惑,立志扎根山区教育一线,赢得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好评。绍兴市采取抓住校长队伍建设的龙头,以校长的高素质,高标准、高能力、推动教师队伍高素质,高标准、高能力建设。教师已成为令人们尊敬、羡慕和向往的一种职业。
  (四)积极开展各种形式支教活动。为促进城乡教师的交流与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我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师支教工作。一是省内支教。二是市县域范围内的支教。三是省教育厅从2005年开始每年从教育强县集中选派100名骨干教师到25个欠发达县及2个海岛县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四是组织省特级教师通过百课万人、百人千场等方式到农村巡回讲课。为了加强对农村欠发达地区教育工作的支持,加强对教师素质的提升,我省还规定,从2006年开始,凡1970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城镇中小学教师,在晋升高级教师职务时、参评省级及以上优秀教师等荣誉时,必须有在农村或欠发达地区任教一年的经历。中心城市中小学教师,也应有支援薄弱学校的经历。
  (五)不断改善农村教师待遇。我省全面实现了教师工资县级财政统发制度,保障了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未发现拖欠教师工资情况。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我省在职务晋升、评优评先中,对长期坚持在农村、山区、海岛等艰苦地区任教的教师予以政策倾斜,以鼓励农村教师安心从教。
  (六)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2006年以来,对全省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进行全员轮训,培养了近4000名达到高级工以上职业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实施校企合作行动计划,选定500家企业建立校外实习示范基地,建好100个校企合作的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全省职业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二、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看,我省教师队伍建设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山区农村学校教师编制偏少。根据省教育厅有关数据统计,截止2007年底,我省共有中小学校7217所,共有中小学生602万人,共有专任教师339万人,其中有农村中小学5094所,有农村中小学生149万人,有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187万人。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占全省中小学校总数的7058%,而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占全省中小学专任教师的551%比例严重失衡。虽然农村学生总数仅占全部学生总数的33%,但每个学校中所设的课程应该是一样的,所需的教员也应当差不多。从这个情况看,农村学校教师配备严重不足。主要缺少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专任教师。由于缺少教员,有的农村学校教师一人兼数门课程,影响教学质量。有的课程因缺乏教师而无法开设。特别是一些偏僻的山区农村学校由于没有编制,已数年没有补充大中专师范毕业生,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开始老化。按省里规定,城区学校已经全部清退了代课教师,如绍兴县到2006年9月就全部清退了代课教师。而有的山区农村学校则做不到。山区农村学校中由民办教师、代课教师转正的教师仍占较多数量。如景宁县小学中由民办、代课教师转正的教师占该县小学教师总数的314%。这批教师在文化层次和教学能力方面都有一定差距。
  (二)山区农村学校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城乡教育存在的差异,山区农村教师进城择校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被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调走的比例较高。有的是通过考取公务员离开学校,有的是被评上高级职称后,被别的学校高薪挖走。青田县每年都要流失大量教师,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例如青田县2005年流失64人,其中进城32人,流失到外地、外系统32人;2006年流失业66人,其中进城39人、流失到外地外系统27人;2007年流失业108人,其中进城64人,流失到外地、外系统44人;2008年预计流失人数在200人左右。青田中学有的教师被评上高级职称后,仅一年多就调走了。有的刚奖励一万元,不到二个月就走了。校长说:我们现在都不敢培养高级职称的教师了,培养一个走一个。龙泉县安仁镇中学近年来有20多名优秀教师、教学骨干被选调进城。山区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的大量流失,不仅削弱了学校的师资力量,也严重影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三)山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职称和学历偏低。据省教育部门统计,我省农村小学、初中、高中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的合格率比城镇教师分别低13、12和45个百分点;农村小学、初中、高中具有高一级以上学历的教师分别比城镇教师低179、143、11个百分点;农村小学、初中、高中具有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分别比城镇教师低06、57和68个百分点。如金华市农村小学中高级教师比例为008%,是城镇教师的1/25;普通中学高级教师比例为18%,不到城镇教师的1/8。
  (四)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难度大,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主要原因是受到民办学校法人性质所限。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但由于1999年12月民政部发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办法》把民办学校归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民办学校的教师只能按企业标准办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退休金与公办教师比相差一半(约1000多元),影响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公办学校教师向民办学校的流动,使民办学校的师资来源受到影响。
  三、我们的意见和建议:
  (一)建议给农村学校增加编制,充实力量。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各级政府要把抓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针对当前我省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城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的问题,建议各级政府始终要把加强教育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上。把支持的重点放在农村。当前,我省中小学编制标准不适应山区、海岛农村学校教职工编制的核定。由于山区、海岛农村学校学生人数少,如按浙江省中小学编制标准核定,就会产生原有的教职工人数超编,新教师无法补充,有的农村学校已有5年没有补充教师了,长期下去,农村教师会出现断层。因此,建议给农村学校增加编制,充实力量。对于素质差,适应不了教学要求,又不能交流的人员,有的校长建议是否能给予允许提前退休的政策。
  (二)建议省政府出台相关规定,逐步提高教师收入。各级政府要从财政上确保教师工资、培训经费以及各项津贴、补贴的发放。在确保其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教师收入。以确保教师队伍稳定。
  (三)建议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对农村优秀教师频繁流动问题加以规范。针对当前山区、农村学校教师流动过多,影响学校教学的情况,建议省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规范农村优秀教师频繁流动问题。要提倡教师终身制。农村教师队伍中被评上优秀教师和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一般应有服务年限的规定。对于因特殊情况确需调离岗位的教师,建议调入单位要拿出补就办法。同时要求各级政府严格执行各项规定。对于农村教师素质偏低的问题,要针对不同情况,提出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提倡提升学历再教育、加大老师培训力度、加快培育优秀教师步伐,提高农村教师队伍待遇,切实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四)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民办学校建设的管理。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民办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议我省各级政府同时要加强对民办学校建设的管理。针对当前民办学校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的情况,省政府在对民办学校加强规范管理方面,教育部门要把民办学校纳入城乡结对的范畴,指定定点学校进行专门帮教、交流,加强培训管理,提高教学水平,让民办学校的孩子同样享受到更好的学校教育。
  (五)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出台新政策的时候,应根据需要配套出台相应的政策规定,以真正解决基层存在的问题。这次我们调研中,各地对国家教育部、监察部、发改委、财政部、审计署、新闻出版总署等六部委今年3月出台的关于2008年规范教育收费,进一步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贯彻执行问题,非常担忧。应当说,这是一个规范教育乱收费、关爱学生、体恤民情的好政策。但是,由于这个政策的出台,可能会引起大批学生由原来的不住校改为住校,而住校生的大量增加,将会造成校舍的困难和管理老师的紧缺。这些都应当有相应的政策配套和资金支持。希望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出台实施意见的时候,深入基层,多听取基层学校教师的意见建议,妥善解决基层存在的实际问题。
详细>>>  2008-07-29 15:50:37
  加强领导把加快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作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工作来抓
  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王良仟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们第2组的委员听取了郑继伟副省长代表省政府所作全省教育工作报告,进行了认真审议,委员们认为,报告对近年来我省教育工作所取得成绩和存在问题是实事求是的,提出的改进措施是积极有力的;省政府及省有关部门在建设“教育强省”中做了大量工作,措施有力,成效明显。同时,委员们也提出意见、建议。结合本小组委员们的审议意见,现我着重就农村教育问题作一个发言。
  一、我省农村教育的特点
  农村教育是我省教育工作的难点。通过前一阶段对金华、衢州、湖州等6个市的调研,我们的感受是,我省各地都在努力促进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使农村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呈现出五大特点:一是领导重视,把加快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作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来抓。各级政府认真贯彻教育公平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创建“教育强县”为抓手,努力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加大对教育投入,依法落实“三个增长、两个提高”,让所有的农村孩子都“念上书、念好书”。如东阳市委、市政府一直把教育事业发展放在关注民生之首,对这次人大审议工作所提出的意见,高度重视,专题研究,落实措施,市财政每年设立教育装备专项资金500万元、义务教育段学校新建项目经费2500万元,农村教育列为重点扶持。二是合理规划,优化布局城乡教育资源。各地按照“高中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中心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原则,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抓手,科学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构建起基本适应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新格局,优化了农村教育资源。全省中小学已从38万所调整为7200多所。三是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的“四项工程”成效明显。从2005—2007年底,全省各地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加大财政投入,各级财政共投入34亿元,其中省财政投入118亿元。到2007年底,全省受资助的中小学生比例达14%;食宿改造面积285万平方米,使农村中小学寄宿学生实现人均一张床,生均食堂面积1平方米,惠及200多万名农村孩子,有效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使广大农村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农村困难学生得到更多的实惠。四是积极探索,努力构建起教育均衡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再苦不能苦学生、再穷不能穷教育”。全省各地全面确立“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基本建立,并向农村教育倾斜。如温州市及所辖的县(市、区)都设立农村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参与农村教育建设。近年来,开化县积极引入全社会资金1300万元,建成了12个希望学校,还通过省有关部门引入华侨200万元,用于发展农村教育。五是不断创新,努力提高农村教学质量。各地积极发挥创新精神,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模式。如衢州柯城区的城区学校实施“一校两区”模式管理农村学校、江山市实行农村学区管理体制、台州市实施“中心校战略”以及杭州建立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等形式,辐射和带动农村教育发展,努力提升城乡教育整体水平,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二、当前我省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按照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要求,我省要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加快农村教育发展还任重道远。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校舍改造工作有待加强。从全省来说,农村中小学调整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有部分地方的小规模学校(农村教学点)“撤转并”调整较难。到2007年底,全省共有6个班以下的村小和教学点555所(个)。其中开化县、常山县农村教学点分别有44个、52个,这两个山区县的农村教学点占全省173%。这类小规模学校(农村教学点)大多是师资薄弱、教学设施陈旧,有的还是危房。在调研中发现,受地方财力弱的制约,有的农村学校破旧校舍改造还没有完全到位。如兰溪市农村中小学尚有1万平方米的破旧校舍仍需要修缮改造,该市水阁辅导完小的学生宿舍破旧、拥挤,卫生环境差、安全隐患大,亟待解决。
  (二)农村教学设备设施简陋状况需进一步改善。近几年来,农村中小学校舍漂亮了,但一些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设施破旧、落后,多媒体教室建设不快,生均占有的图书和计算机比例不高、音体美设施不全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与城区学校教学条件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差别,成为制约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学前教育落后,师资素质差、经费缺乏保障、中心乡(镇)公办幼儿园少带动力弱和民办幼儿园设施简陋等问题比较突出,有待于改善。
  (三)教育债务重和农村办学经费不足较为普遍。当前,全省中小学办学经费只靠财政拨付的生均公用经费,虽然生均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定额逐年提高,但仍与一些农村中小学实际日常运行开支有一定缺口,办学经费比较紧张。各地反映,现行省定生均公用经费的最低限额标准偏低,考虑物价上涨等因素,生均公用经费最低限额,应在2008年初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的450元、300元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另外,今年省财政生均公用经费的拨付款项最快要到5月中旬才到位,加剧了办学经费的紧张。近几年,为了发展基础教育,各地一些学校通过银行贷款或社会筹集等形式举债开展校舍建设或改造,有的学校债务相当重。如到2007年,金华市基础教育负债139亿元,其中义务教育负债56亿元(农村教育负债38亿元)。
  (四)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素质弱问题依然突出。一方面农村教师的总体素质与城镇教师有较大的差距。如金华市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高标率均比城镇教师低10多个百分点,农村小挂中高教师、普通中学高级教师比例分别为城镇的1/25、1/8。农村教师队伍还存在着年龄老化、理念僵化和知识老化的“三化”现象。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紧张问题突出。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学校的规模变大,寄宿学生增加,而各地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着音、体、美等专职教师缺编和无学生生活管理人员编制的问题,造成教师兼课、兼职多,工作压力重,要求增加农村教师编制呼声强烈。现在农村小学、中学师生比例为1 ∶23、1 ∶19,城区为1 ∶19、1 ∶135,这种教师编制政策,有失城乡教育发展的均衡性。同时,农村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福利较低,与当地公务员、城市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福利还有一定的差距,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
  三、对我省农村教育的建议
  农村教育是我省建设“教育强省”、建设“文化大省”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公平的重点。为了促进农村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建议: (一)加强领导,进一步落实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党的十七大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增强法制意识,坚定不移地将教育优先发展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落到实处,坚定不移地将农村教育作为教育优先发展的重点来抓,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切实解决农村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各级人大及常委会要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督促政府各项教育工作更有效地落到实处,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二)进一步完善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机制,保障农村教育发展。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教育法的“三个增长、两个提高”的规定,保障农村教育发展的经费。要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导,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资长效机制的建立,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农村教育,激发企业、个人参与办学积极性。要完善教学经费保障制度,一方面,省政府要逐步提高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另一方面,要改进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方式,简化手续和程度,以缩短拨款时间,建议省财政生均公用经费学期初按50%金额先预拨到学校,学期中核对、清算后足额下拨,以确保中小学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行。省政府提出到2009年全面完成化解义务教育债务的目标,这是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调研时,有的县(市、区)反映,化解债务时间短、地方配套压力重、化解难度大。建议各市、县(市)政府要负责多渠道足额筹集偿债资金。对化解债务难度大的县市,省里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债务化解任务的完成。
  (三)继续推进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在总结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的经验和成果的同时,要继续研究解决少数农村中小学破旧校舍改造的问题,从当地实际出发,统盘考虑,不留死角。建议少数还有破旧校舍的所在县市政府要加大工作力度,省里对财力弱的县市继续给予必要的扶持,以深入推进这类学校校舍改造,切实改善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为实现山区、海岛和边远地区的孩子“有学上、上好学”,有关县市要认真研究充分考虑多种因素,区别对待,继续做好小规模学校(教学点)“撤转并”工作。对确认不撤并的小规模学校(教学点),以标准化学校建设的要求,及时制定确保校舍安全、改善办学条件的办法和措施,通过采取中心学校托管、城区的优秀青年教师定点支教和“名师帮扶”等形式,提升教学质量。各地要重视做好外来务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好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同时,要依法制订撤并农村中小学后校产处置政策,盘活的资产,用于农村教育建设和教学设施改造。
  (四)加强职业教育、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工作,推动新农村建设。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各地要全面落实对国家、省有关职业教育的各项政策,实施好新一轮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加强实训基地、工程技术类专业和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各级人事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改革和完善现行职校教师准入机制,重点解决学历“瓶颈”和“非师范类”教师的引进等问题,以建立一支高技能、实用型的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职业学校要面向农村、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广大农民,把更多农村孩子培养成高素质技能型实用人才。同时,要积极参与“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等项目,认真做好农村预备劳动力和农民培训工作,组织开展面向青壮年农民的“双证制”教育培训试点,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二要发展学前教育。建议省政府出台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意见,规范学前教育工作,努力推进全省每个中心乡镇建1所以上的公办幼儿园。各地要重视落实好公办幼儿教师的编制,推行中心公办幼儿园托管农村民办幼儿园等制度,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三要加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全省各地要进一步关心特殊教育,规划布局,抓好建设,提高特教公用经费,兑现特教教师津贴,保证残保金的3%用于特教,提升特教质量和办学水平,以吸纳农村弱智残孩子上学。
  (五)探索创新,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事业发展关键在于教师。各地要认真落实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有关精神,探索创新,统筹城乡教师待遇,关心农村教师,增加教师的编制,促进教育公平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的建立,特别是在工资津贴、职务晋升、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和师资培训经费等政策,要向农村学校倾斜,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和提高教师素质。针对农村教师单身宿舍差,建议设立教师单身宿舍资金,作为一项“暖心工程”,用于投资建设或改造一部分配套的单身住房,以留住教师,安心服务农村教育。
详细>>>  2008-07-29 15:36:31
  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又快又好发展
     省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钱宝荣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第4小组的委托,结合本小组委员的审议意见,以及前阶段财经委对全省教育经费投入及专项资金专题调研的成果,主要就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做一发言。
  一、全省教育经费投入的基本情况及成效
  为配合常委会的教育工作专项审议,从五月份开始,财经委员会听取了省财政、教育和审计等部门汇报,随后和省教育、财政部门有关人员一起,先后赴宁波、舟山、台州、温州等地调研。常委会冯明副主任很重视这项工作,亲自参与了调研活动。总的看,我省各级政府认真贯彻科教兴省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工作力度日益增强,按照《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在安排经费时优先满足教育的需要,努力做到“三个增长”、“两个提高”,同时,积极创新教育投入机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使我省的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始终在全国各省区中名列前茅,促进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实现了我省教育事业历史性的跨越。从教育经费投入总体情况看,全省教育经费普遍增长较快。据统计,2003年到2007年,全社会用于教育的投入达到2759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6.8%;其中财政性投入达到162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1.5%。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逐年增长,2007年已达到54.4%。2007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384亿元,比上年增长23.5%,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7.2个百分点;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21.25%,比上年提高了0.56个百分点。2007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
  同时,针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以及教育发展的重点,近年来,省政府及财政部门在增加经常性经费拨款外,还采用专项资金投入的方式,不断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和家庭困难学生的支持,努力促进我省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教育经费投入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从这次调研的情况看,相对于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教育需求,我省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教育投入总量绝对增加与教育发展的需求还不相适应,投入仍呈相对不足态势。一是相对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财政对教育经费投入水平还有提升空间。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来看,2004年至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45%、128%、136%和145%,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年增幅更是达到20%以上,为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二是少数地方政府未严格履行法定的教育投入责任,还存在投入不到位的问题。2006年省审计厅组织的专项审计调查发现,有14个市、县(市、区)财政的教育拨款的增长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有28个市、县(市、区)财政支出中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比例与上年相比下降。全省还存在城镇教育费附加投入不到位、建筑地方高等教育费征收不足等问题,有的甚至出现截留、挪用教育经费的现象。三是实际用于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本身的发展的投入增幅不大。财政对教育绝对投入每年大幅增长,但很大的一块是用于对学生个人的减免、补助和教师政策性增资,实际经费增长十分有限,用于学校建设、运转和办学条件改善上的经费增长仍满足不了教育内涵提高的要求,对学校办学的投入,有的地方甚至出现“隐性减少”的现象。
  (二)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水平还有待提高。一是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支出主要用于人员经费支出,事业发展经费不足。据审计调查统计,2006年全省农村中小学教育事业性经费支出13333亿元,其中:人员经费支出10080亿元,占总额的756%,公用经费支出3178亿元,仅占总额的244%。二是义务教育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偏低,地区、城乡之间投入不均衡。近年来,全省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保持较快增长,但定额标准还是偏低,一些地方按省定标准安排支出,难以满足学校正常运转,免费义务教育实施后,学校经费保障问题更加凸显,尤其是农村一些小规模学校,一年的公用经费只有几万元,仅够学校水电费支出。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各地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能力高低不一,差距较大,长此以往将产生县域间新的发展不平衡。如宁波市的海曙区、绍兴市的越城区、舟山市的嵊泗县等地的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高达580元和800元,而丽水市和衢州市的绝大部分县只能达到省定最低标准(即230元和330元)。三是教师收入总体水平与公务员差距较大,尤其是农村教师收入偏低。从调研情况看,舟山全市和温州市的文成县实现了教师和公务员的同等待遇,但大部分地方义务教育段教师工资收入与公务员差距较大,尤其是随着公务员收入的进一步规范透明,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各地反响较为强烈。四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数量快速增长,就学压力加大。如宁波、温州至去年底,在义务段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都已超过20万人,约占所有义务段学生数的30%,造成城市公办学校教育资源紧张,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压力加大,另外民工学校又普遍条件较差,造成新的不均衡。五是学前教育存在问题较多,还未引起足够关注。总体上质量不高,社会满意度较低,相对于其他阶段教育,学前教育在管理体制、经费保障、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还停留在较低水平。(三)教育负债相对较重,旧债未还新债又出的压力较大。近年来,我省为实现教育的两个跨越式发展,办学规模扩张,高教园区的创建、重点中学的新建、扩建以及农村中小学迁建、破旧校舍的修缮改造等工程的实施,需要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教育基本建设的适当超前和适度举债是必需的,也是合理的,但也存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在规划和建设时求大求全,建设规格过高,工程概算控制不严等问题的存在,从全省负债情况看,债务总额偏大,学校运行成本增加,地方财政压力加大。此外,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教育基础薄弱,历史欠债多,随着教育创强的需要,将不可避免地造成大量的新增债务。如丽水市反映,到2010年,义务教育学校建设预计投资254亿元,仅今年一年内,全市各地在建的义务教育学校有21所,预计总投资超过15亿元。
  三、建议和意见
  1、各级政府要严格履行对教育投入的主体责任,确保教育经费法定增长。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并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将教育列入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要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两个提高”要求,财政年度预算和执行结果都要达到教育经费支出的法定增长水平,并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持续提高,并逐步达到4%的比例。落实现有教育费附加投入的政策,各级政府在预算安排时要严格按规定分配教育费附加支出,没有执行到位的地区要限期整改。
  2、加大投入,努力提高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水平。进一步在巩固现有基础教育经费保障体系的基础上,注重学校内涵建设的投入,重点提升义务教育的质量,做强做精九年义务教育。特别是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力度,切实解决好城市、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投入体制,进一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赠,加大企业和个人对教育的投入,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在落实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基础上,明确县乡(镇)两级财政对农村教育发展性投入的承担机制,形成合力,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建议适当提高全省生均公用经费的定额标准,同时能从各地区的经济总量和地区人均经济发展水平统筹考虑,合理划分公用经费标准和确定省转移支付的补助标准。建立小规模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机制,确保小规模学校的正常运转。要努力将义务教育中小学教师国家规定的工资、津补贴及奖金等合理收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逐步缩小教师与公务员的收入差距。要切实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留住农村骨干教师,考虑到海岛渔农村学校教师培训成本高的实际,在安排教师培训名额、培训经费时应予以照顾。对农村教师住房补贴以及教师宿舍改造等问题,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地方政府尽快着手解决。农村学前教育是当前的一个薄弱环节,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引起重视,逐步纳入公共财政范畴,列入财政预算,规范管理,加大扶持。发挥农村学校主渠道的作用,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就学工作,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减轻流入地城市的就学压力。妥善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要按照“以流入地为主、以全日制中小学为主”的要求予以安排,对于各地存在的共性问题,要积极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引起重视,加强研究,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的分担比例,以减轻流入地政府的财政压力。
  3、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切实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牢固树立勤俭办教育的思想,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经费管理制度。改革教育专项资金拨付办法,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加强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并将评价结果与以后的财政投入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规范、改进各类学校的财务管理,加强项目管理,减少浪费,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鼓励和调动各地积极性,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切实做好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并建立和完善制止发生新债的有效机制;加强对其他公办学校建设债务的管理,控制债务规模,尤其是要加快老校区的土地置换,保证置换的利益最大化,积极筹措资金,努力化解债务风险,确保学校正常运行。严禁挪用、截留、挤占、平调教育经费,确保教育经费使用及时到位。建立健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制度,完善监督机制并加大监督力度,预防和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确保经费安全。
详细>>>  2008-07-29 15:20:26
  [浙江在线]今天下午,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教育工作小组关于我省教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省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钱宝荣、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王良仟、省人大民侨委副主任委员毛雪非、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永昊、丽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国安、绍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车晓端将分别针对教育问题发言。
详细>>>  2008-07-29 15:11:58
  [浙江在线]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郑继伟在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的关于全省教育工作情况的报告中说,要把发展教育的理念转变到科学和谐上来,把教育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为主上来,把育人模式加快转换到培养一切孩子和孩子的全面发展上来,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   首先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切实做到“三个优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优化支出结构,努力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2009年最低标准达到小学350元/生、初中达到550元/生,并逐步提高。在清理核实债务的基础上,争取到2009年全部化解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债务。努力增加中小学教师培训、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的投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发展教育事业。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制度,控制和逐步消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负债。
  其次继续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继续把教育支持政策的重点放在农村、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和困难群体上。完善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对现有的小规模学校进行撤并或调整,对地处偏远山区、海岛,交通不便、需要保留的280所左右村小(教学点)进行改造,使其达到基本的办学条件,并通过结对帮扶、合作办学等方式,保证其教学质量。继续因地制宜地推进标准化建设工程,5年内完成3500所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启动第二轮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继续抓好“书香校园”工程。认真落实第二轮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范围。进一步改进民工子女教育,省财政对流入地给予一定的补助。重视和改进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改善特殊教育学校的康复和训练设施,使“三残”儿童少年能够接受良好教育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把学前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在进一步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出台加强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坚持多元办园,强化政府主导,努力办好镇(乡)中心幼儿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和水平。
  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督促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加快整合各方面的政策资源,重点是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待遇和地位,探索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落实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责任,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继续保持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积极扶持有利于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有利于学生就业的专业,扩大工科类专业招生比例。加快建立中高职相互衔接配套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成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质量标准。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技能培养,强化实训教学,强化职业精神和道德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组织实施新一轮“六项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职业学校的基础能力。创造条件吸纳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大幅度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继续运用职业教育资源做好农村预备劳动力和农民培训工作。组织开展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双证制”教育培训,全面提高城乡人均受教育水平。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社区教育,为人民群众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还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教师收入分配制度、职务评审制度、绩效评价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表彰奖励制度等都有利于鼓励优秀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加强教师培训工作,着力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深入实施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用3年时间为农村中小学培养一批骨干教师、骨干德育教师和骨干校长。进一步优化农村教师结构,调整完善城乡学校编制标准。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完善和落实教师工资、津贴补贴制度。督促县、乡两级政府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解决住房提供方便,不断改善其工作、生活条件。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研究落实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
  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按照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把教育工作的重心从外延扩张为主向内涵提高为主转变,把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育的着力点从数量向质量转变。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建立一系列推进创业、创新教育的体制和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创新”实践。进一步推广“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建立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和兴趣的评价体系。改进完善教材设置和供应工作,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逐步把示范高中招生名额按一定比例分配到初中。积极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建立学生体质状况监测和公布制度。加强对素质教育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制止和纠正各种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违规办学行为。
   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开放。加快建立学前教育“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办学积极性。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并进一步明确乡(镇)政府的办学责任。研究建立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体制和机制,完善民办教育的产权、人事监管等制度,加快形成“积极鼓励、大力扶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高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办法,扩大高职院校自主招生试点,努力使考试评价更有利于遏制升学竞争加剧的势头,更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更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继续提高教育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进一步规范各类办学行为。把校园安全稳定放在突出位置,抓好中小学、幼儿园的安全工作和高校稳定工作。
详细>>>  2008-07-29 09:26:12
  [浙江在线]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郑继伟在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的关于全省教育工作情况的报告中说,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我省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了许多困难和不足。
   首先是教育投入仍然相对不足,教育投入水平还有提升空间。过去5年中,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分别为2.44%、2.47%、2.36%、2.29%、2.34%,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分别为20.5%、21.2%、20.5%、21.2%、21.3%,这与法律规定教育经费“两个提高”的要求还有差距。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日常公用经费标准还不高,地区之间投入不平衡,2007年最高的地方小学580元、初中800元,最低地方小学230元、初中330元。
   其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差异仍然较大,农村教育仍是薄弱环节。目前全省城乡小学生均仪器值比例为1.58 ∶1,初中为1.35∶1;小学高学历专任教师比例为1.16∶1,初中为1.19∶1;小学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比例为1.05∶1,初中为2.48∶1。全省还有6个班以下的村小和教学点555所,基本办学条件急需改善。
   再是职业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全省就业准入制度还未得到严格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待规范。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相对滞后,未能充分体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配套衔接不够。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还未能跟上生产实践、技术进步的变化。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还比较薄弱,日常运转经费比较困难,学生的实践教学欠缺。“双师型”教师不足,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进入职业学校教师队伍还存在身份、编制、社会保障等体制性障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缺乏互动双赢、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一些地方对职业教育仍然缺乏足够的重视,相关的支持政策落实不够,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一线技术工人的收入水平还相对较低,劳动收入分配制度还不利于技术性人才的成长,相当一部分群众对职业教育还存有偏见。
   素质教育也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些地方和学校重分数、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仍然存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人格品德教育的有效性、针对性不强。课程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改革还有待深化,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没有明显解决。以升学率评价学校的做法比较普遍,“择校热”还未降温。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的部分指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耐力素质下降明显,6-22岁学生近视率为63.6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还有一些新问题需要解决,学前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学龄流动儿童少年大幅度增加,目前已超过90万人,使城市教育资源供给面临严重短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民办教育配套制度落后,社会力量对教育的投资趋缓。社区教育还缺乏有效的平台和抓手,终身教育及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氛围和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详细>>>  2008-07-29 09:13:58
  [浙江在线]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郑继伟在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的关于全省教育工作情况的报告中说,要加强政策引导和调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2006-2007年全省投入48.2亿元(其中省财政投入4.2亿元),实施了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
   这主要包括了加强骨干职业学校建设,市、县两级教育费附加地方可用部分安排不低于30%的比例用于职业教育,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不低于普通高中,所有的县建成1-2所骨干职业学校。省扶持100所县级骨干职校增强办学能力,重点扶持欠发达县(市)建设1所骨干职业学校。目前,全省有中等职业教育(包括职业高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学校544所,其中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95所,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182所。
   为了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省政府积极扶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并给予50%的经费补助,其中对每个先进制造业实训基地按不超过200万元、每个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实训基地省级补助不超过150万元进行省级补助,对列为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的省级补助再追加100万元。全省已建设了30个国家级实训基地、82个省级实训基地、10个省级公共实训基地,职业教育的实训条件有所改善。
   针对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开展了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培训,重点培养一批既有教师资格又有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对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进行单独评审,激励职业教育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已有4000多名职业学校教师获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有15名教师获得“浙江省技术能手”称号,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为49%。
   在加强职业教育学生助学奖学工作上,从政策导向上鼓励学生报读职业学校,并在奖助学金方面对职业学校学生给予倾斜。扩大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规模,2006年开始对农村年人均收入15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000元以下(含低保)家庭子女等5类学生减免学费和代管费,资助比例达到10%。设立大中专院校农业种养技术类专业助学金,对就读省内大中专院校农业种养技术类专业本省籍学生免除学费。2007年通过完善资助体系,对未列入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的一、二年级学生,给予每生每年1500元的助学金。
   加强以校企合作为重点的职业教学综合改革,通过“3+2”等教学模式,搭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的通道。推行学分制、分层教学,更加突出职业素养的培养。积极探索以“基础课程+核心课程+项目教学”为基本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全省共建立了250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中职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还建立了一批由校企共同组建的职业教育集团。
   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积极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分层分类开展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积极鼓励用人单位优先招录经过职业教育拥有职业资格的人员。认真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对被征地农民、转产渔民、下山移民、农村富余劳动力、企业务工农民和专业农户,广泛开展以农业专业技能、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和务工农民岗位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2003年以来已培训近1000万人次。从2006年开始,政府出资对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进行6个月到1年的职业技能培训,迄今已培训22万余名农村预备劳动力。
详细>>>  2008-07-29 09:10:02
  [浙江在线]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郑继伟在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的关于全省教育工作情况的报告中说,要着眼教育均衡,重点扶持农村教育发展,加快提高农村教育水平,逐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首先要加大“教育强县”创建力度,提高县域教育发展水平。目前全省76%的县(市、区)已成为“教育强县”,83%的镇(乡)成为“教育强镇”,教育强县人口覆盖率达80.6%。省政府从2002年起组织杭州等8个市本级和34个教育强县(市、区)对口支援25个欠发达县(市、区),五年内支援地区累计向受援地区捐赠资金6271万元和一大批教学仪器设备。2007年又启动了第二轮教育对口支援工作,计划四年内组织落实超过6900万元的教育对口支援资金,重点帮助受援地区开展教师培训、改善办学条件及资助贫困学生。
  其次以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为契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2005-2007年全省投入34亿元,其中省财政投入11.8亿元,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全省拆建、改造、新建学生公寓和食堂285万平方米,使农村中小学寄宿学生实现了1人1床,生均食堂面积达到1平方米,共惠及1000余所农村学校、200多万名农村学生。省政府从2004年起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农村中小学建设计算机教室和音像播放点。2007年起省政府出资实施“农村中小学书香校园工程”,去年共向全省2800多所农村中小学配送了141.7万册图书。
  从2003年开始,我省实施了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对中小学校的办学规模、校舍面积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设要求,使校际间的资源配置、办学水平大体平衡。目前全省已有2994所中小学建设成为标准化学校,占学校总数的45.3%。
  2006年秋季开始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交学杂费;2007年初步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8年春季开始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2003年开始加大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2005年起把义务教育阶段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扩大到低收入家庭,比例从4.9%扩大到9%,并建立免费供应的爱心营养餐制度;2007年资助面又扩大到14%;2008年春季开始对符合条件的民工子女免收借读费。
  目前我省有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18.7万人,占全省中小学专任教师的55.1%。省政府积极采取措施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加强农村教师培训,2005-2007年投入近2亿元,完成了所有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工作。我省还规定:对在乡镇(不含城关镇)及以下中小学工作的教师,从2006年7月1日起,实行浮动一级薪级工资,浮动工资满8年后予以固定,固定后继续浮动。对退休时浮动工资时间未满8年,但在符合享受浮动工资条件的学校满20年的,可将浮动的薪级工资作为计发退休费的基数。对于到乡镇以下中小学工作的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实行直接转正定级,并在此基础上高定一级薪级工资。
  今年,省政府又出台了农村教师任教津贴政策,对在农村任教的教师给予平均每月200元的津贴。实施教师支教制度,鼓励在县域内开展城乡教师支教,并规定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时,必须有在农村或欠发达地区任教一年的经历。省政府每年集中从教育强县选派100名骨干教师到欠发达地区及海岛县支教。城乡教师的学历、职称差距逐渐缩小。
详细>>>  2008-07-29 08:59:00
  [浙江在线]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郑继伟在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的关于全省教育工作情况的报告中说,坚持教育统筹发展,重点加大对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教育投入。
  《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
  省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体制,逐步建立了以财政为主体的多渠道教育经费筹措机制。2007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706亿元,是2003年的1.8倍,其中财政性教育经费440亿元,占总投入的62.36%,是2003年的1.96倍。预算内教育经费384亿元,占财政支出的21.25%,是2003年的2倍。积极争取财政部支持,按“三税”(即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的5%征收地方教育费附加。
  还落实了“三个增长”的法定要求,从2003年到2007年,全省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别增长19.5%、22.3%、15.5%、19.6%、23.5%,分别比当年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高4.6、6.0、1.9、4.3、7.2个百分点。2003-2007年预算内生均事业费支出,高等学校增长24.7%,职业高中增长100%,普通高中增长68.6%,初中增长129.6%,小学增长109.5%;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支出,高等学校增长6.5%,职业高中增长138.4%,普通高中增长66.7%,初中增长220.6%,小学增长214.1%。我省生均事业费和公用经费水平在全国省区中名列前茅。2003-2007年教师人均年收入,高校增长38.4%,职业高中增长47.1%,普通高中增长46.4%,初中增长43.5%,小学增长36.6%。
  在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也加强经费管理。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状况、财政收入和教育投资项目,分别划分为3类或5类地区,省级财政通过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给予不同比例的补助。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和“校财县管”制度,各市、县(市、区)成立会计集中核算机构,把辖区内各校的经费收支统一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管理,规范教育财务行为。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学校各项收费全部纳入财政专户。全面取消义务教育学校代办服务和办班收费。
详细>>>  2008-07-29 08:53:15
  [浙江在线]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郑继伟在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做了《关于全省教育工作情况的报告》。郑继伟在报告中说,近年来,省政府在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同时,加强了教育的内涵建设,努力让适龄儿童“念上书”、“念好书”。
   继上世纪提出科教兴省战略后,2002年和2005年省委、省政府相继作出了建设教育强省和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并于2006年印发了《浙江省教育强省建设与“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07年6月,赵洪祝书记专题调研科教兴省工作,明确提出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在省十二次党代会上,赵洪祝书记再次指出“教育是发展的基石”,“必须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吕祖善省长多次深入基层就农村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进行调研,主持研究有关重大问题,并亲自进行动员部署。
   省政府先后统筹推出了一系列举措。2004年召开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本届政府要下大决心把农村教育搞上去,让所有的农村孩子都念上书、念好书”;2005年召开全省农村教育工作现场会,部署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2006年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实施“六项行动计划”,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2007年召开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推进高校加快工作重心转移;2006年在全省范围内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2007年起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
   近年来全省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并实现了两大跨跃:一是实现了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的跨跃。2004年,我省在全国省区中率先宣布基本普及学前三年到高中段15年教育,目前全省15年教育普及率达到95.4%。二是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跨跃。目前普通高等学校达到77所,各设区市基本形成“一本一专”或“一本多专”的高校设置布局。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78万人,普通高考录取率自2002年以来每年保持在70%以上。目前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8%,比2002年提高18个百分点,在全国省区中列第一位。这两大跨跃,标志着我省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   2002年-2007年,小学校数从8962所减少到4813所,减少46.3%;校均规模从384人提高到697人,提高82%。初中从2173所减少到1801所,减少17.1%;校均办学规模从928人提高到997人,提高7%。在开展“高等教育质量年”活动基础上,2007年省政府决定四年内投入27.7亿元实施“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行动计划”。目前我省民办本专科学生占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29.5%,民办普通高中在校生占总数的22.9%,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总数的16%,民办幼儿园在园儿童占总数的61.8%。
   在对外开放上,我省主动适应教育国际化要求,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举办了中外合作的宁波诺丁汉大学。提供优惠政策吸引留学生来我省就读,目前全省高校招收的留学生已超过7000人。省内高校到国外举办了8所孔子学院。
详细>>>  2008-07-29 08:41:47
[浙江在线]7月29日上午,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此次会议将听取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郑继伟代表省人民政府作的关于全省教育工作情况的报告。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永明主持会议,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宏俊、吴国华、刘奇、程渭山、张家盟和秘书长姚民声出席会议。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郑继伟、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王幼璋、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刘建国列席会议。4名省人大代表列席会议,15名公民旁听会议。本次全体会议本网将继续和中国浙江人大网进行网络视频直播。
详细>>>  2008-07-29 08:40:19
  [浙江在线]上午8时30分,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在杭州召开,本次会议预计会期4天半,从7月28日至8月1日。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主持会议,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永明、徐宏俊、吴国华、刘奇、程渭山、张家盟、冯明和秘书长姚民声出席会议。省人民政府省长吕祖善,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齐奇,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陈云龙列席会议,4名省人大代表列席会议,15名公民旁听会议。
  这次会议建议议程主要有: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上半年全省经济形势和下半年政府工作的报告;听取和审议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上半年全省法院工作情况的报告;听取和审议省人民检察院关于上半年全省检察工作情况的报告;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教育方面工作情况的报告;审议《浙江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草案)》、《浙江省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条例(草案)》、《浙江省司法鉴定管理条例(草案)》及《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草案)》等地方性法规;人事任免事项等。
  会议期间,本网将联合中国浙江人大网对本次会议通过网络视频直播。视频直播的时间和内容为:7月28日上午8时30分,第一次全体会议:听取吕祖善省长关于上半年全省经济形势和下半年政府工作的报告;听取省高级人民法院齐奇院长关于上半年全省法院工作情况的报告;听取省人民检察院陈云龙检察长关于上半年全省检察工作情况的报告。7月29日上午8时30分,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省政府关于教育方面工作情况的报告。7月29日下午3时整,联组会议:审议省政府关于教育方面工作情况的报告。
详细>>>  2008-07-28 08:28:48
    图片报道  
    本网报道                       本网报道
·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或将改革   07-29
·浙江将用多种手段确保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07-29
·浙江要求增加公共教育资源 均衡城乡义务教育   07-29
·教育经费投入应该科学有效 为学校注入内涵建设   07-29
·浙江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仍需解决四大问题   07-29
·农村教育水平落后 骨干教师难进难留   07-29
·浙江教育投入相对不足 农村教师待遇偏低   07-29
·浙江人民“读好书”仍有三大困难和问题   07-29
·浙江调整教育结构 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07-29
·浙江农村教育水平提高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强   07-29
·浙江投入32.3亿元提高农村中小学经费保障水平   07-29
·浙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83%的镇成为教育“强镇”   07-29
·浙江省基础教育实现十五年教育基本普及   07-29
·人大监督教育工作是监督组织工作方式上的新探索   07-29
 
·绍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车晓端的发言   07-29
·丽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国安的发言   07-29
·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永昊的发言   07-29
·省人大民侨委副主任委员毛雪非发言   07-29
·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王良仟发言   07-29
·省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钱宝荣发言   07-29
·人大常委会审议关于教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07-29
·三个转变提升下阶段教育工作   07-29
·新阶段的教育工作仍面临不少难题   07-29
·2006-2007年全省职业教育投入48.2亿   07-29
·重点扶持农村教育发展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07-29
·去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投入706亿   07-29
·让适龄儿童“念上书”、“念好书”   07-29
·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07-29
    相关报道  
·省人大常委会听取有关议案的说明和报告   07-31
·省人大审议教育工作 建议规范农村教师流失问题   07-30
·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全省教育工作情况报告   07-30
·浙江经济上半年成绩不错 下半年政府要给企业减负   07-29
·28日省人大会议召开 15个名额等你报名旁听   07-21
·省人大常委会下周举行会议 杭州公民明可申请旁听   07-21
·下半年政府要做些啥 明天报名旁听省人大会议   07-21
·为教育工作报告审议做准备 省人大举行公民座谈会   07-02
·省人大常委会24日举行“接待代表日”活动   06-25
·省人大请你参加公民座谈会 明起接受报名   06-24
 
·省人大请你参加公民座谈会 明起接受报名   06-24
·省人大常委会开展督办代表建议活动   06-18
·省人大常委会就市容环卫管理条例草案与网民互动交流   06-18
·省人大常委会拟修改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   05-28
·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四次会议 赵洪祝主持   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