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首页 | 高层 | 原创 | 各地 | 社会 | 产经 | 科教文体卫 | 生活 | 图片 | 视频 | 人物 | 看浙江 | 舆论监督 | 平安浙江订阅本频道的头条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各地新闻联播 > 杭州 正文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身上刻着“西湖十景”天竺筷踏上申遗路
  传说——用小苦竹做筷子可是杭州人的一大贡献

  这样成熟的制作工艺是从什么时候形成的呢?王连道把民间传说娓娓道来。相传在清乾隆年间,当时位于杭州天竺山上的天竺寺以佛教胜寺闻名四方,香客络绎不绝,香火很旺。夜晚,寺内无法容纳投宿的香客,寺内的素食也供不应求,为了应急,和尚们只得把附近的竹子削成筷子供香客进餐。由于制作这种筷子的小苦竹生长在杭州天竺山,天竺筷由此得名。据说从佛地带回的天竺筷能为家人带来好运,所以天竺筷就很快流传到全国乃至东南亚。

  由香客传播开去的天竺筷在老一辈人中很有知名度。参加最近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会议的浙江美术史论家都一兵老先生就对天竺筷情有独钟,“我不是杭州人,但小时候有香客把天竺筷带到我们那里,用这种筷子的人就非常多。”

  除了源自佛教胜地,天竺筷有别于其他名筷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原材料。“用小苦竹做筷子确实是杭州人的一大贡献。”王连道告诉记者,“小苦竹非常适合筷子工艺,因为它竹节长,粗细合适,孔又小,这样的竹子如果不做筷子几乎没有任何用处。而天竺筷是唯一一种不上油漆的天然筷子,这样环保的筷子既有利于饮食健康,还能节约木材。”在天竺筷最鼎盛的民国时期,杭州地区的生产作坊有上百家,不少农户都拿天竺筷当副业,有的人家则专门生产天竺筷。

  不过随着时代发展,一次性用筷、塑料密胺筷等方便实用的筷子逐渐取代了天竺筷的地位。加上天竺山被划成了风景区,原料竹不能从那里砍伐,取材的困难,产值和附加值的低下使得天竺筷逐渐没落。

  展望——刻着“西湖十景”的天竺筷踏上了申遗路

  在王连道2006年开办天竺筷厂以前,天竺筷的民间生产鱼龙混杂、毫无规范,几乎断种。早在2000年,张小泉剪刀、杭州丝绸、王星记扇子和天竺筷就被并称“杭州四宝”,但天竺筷当时的发展规模完全不能和其他三宝相提并论。“天竺筷代表着杭州的一段历史文化,是老祖宗对筷文化的一大贡献,不能让这好东西在我们这代人手中消失了。”2006年起,王连道挑头创办了杭州天竺筷厂,在保留天竺筷不刷油漆、天然环保及烫画工艺装饰等基本元素的基础上,在设计理念和加工工艺上不断进行创新发展,屡出新品。

  在办公楼的展示厅里,记者看到了全部由他自己设计的新一代天竺筷的样品,这些天竺筷做工精美,并且都打上了浓重的杭州文化烙印。有五双一盒的“西湖十景”套装,每根筷子上一景,筷头还做成三潭映月的形状;“运河文化”套装是四双一盒的新品,“香积双塔”、“拱辰古桥”、“清御码头”和“桥西直街”组成一幅古老的运河人家生活画卷;“龙凤御箸”堪称最豪华套装,筷身的下半截用红木打造,筷头是玛瑙,花纹是纯手工雕刻的盘龙飞凤。

  尽管王连道已经在天竺筷的创新上下了不少功夫,不过他也坦诚地表示,让天竺筷摆脱“濒危”命运,靠他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如今,天竺筷已经踏上了“申遗”的漫漫长路,力争取得政府的支持,让这个杭州的老品牌重新回到餐桌,同时成为旅游精品流传开去。

[ 复制本文标题地址 ] [ 发表评论 ]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天竺筷重回杭州人餐桌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