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价还价太吃力,十四元一斤的大排还是点点头买了,虽说自己比其他消费者晓得行情——月初接连三天看着生猪运上车的,价格是五元八角五一斤。这两天,农民信箱里显示的生猪收购价,是六元一、二,这是指“外三元”之类瘦肉率高的好品种。
总体来说,生猪的这一轮上涨行情彻底结束了。与最高价位相比,生猪收购价跌去四成左右,全国各地都基本如此。所以,对于养猪业来说,如今重新处于微利或者微损的状态。听说有的地方又开始杀母猪了,想转产养猪的,另打主意吧。
就消费者而言,吃过猪少肉贵的苦头之后,我们并没尝到多少猪多肉便宜的甜头。这对政府统计CPI即居民消费指数,也没好处。看到农贸市场屏幕上滚动显示的价格行情,生出一份非分之想:要是能打出猪肉的“批零差”就好了,好让我晓得到底这一刀,是被谁宰了。这也叫明白消费。猪贱的时候有一说:养猪半年不如杀猪半天,另一个版本是卖肉半天。生活的教科书生动地告诉了我们一条“价格规律”:即便没有市场之外的因素干预,价格也并不总是随着供需变化自然传导的。信息的公开透明,转而形成社会消费的主流集体意志,也是平抑物价的一种调控手段吧?
能不能像天气预报一样,对生猪价格定性,比如当下是处于风和日丽的平稳期,还是到了橙色预警或者黄色预警的时候?其中的成因有何权威解释?因为早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前,我们就领教过一轮猪肉危机。如今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表明“自由市场”也不是个乖孩子,不管教不行。这一轮的生猪行情下滑,完全可以视作中央多部委与地方政府合力救市的成功,解决了肉源供应的紧缺问题;那么,是否有民要趁当下内源丰富的时机“补仓”,多放些到冷库里,一方面稳定人心,避免养猪业大起大落,老在低水平上轮回。那样,实在容易引发“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牢骚。另一方面,万一养猪业撑不住有所萎缩,也省得肥水外流,向外国进口,变得只好通过救人家的市才好来救自己的市。
食品安全,质量保证当然首当其冲;而供需正常动态平衡,也是需要着力监管的地方。肉贵易伤民,猪贱则伤农,这都是应该谋求避免的境地。